• 索 引 号: ND07100-1601-2011-
  • 发文字号: 柘政综〔2011〕112号
  • 发布机构: 县政府
  • 生成日期: 2011-07-07
  • 标    题: 柘荣县人民政府关于公布柘荣县第八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及其保护范围的通知
  • 有 效 性: 有效
柘荣县人民政府关于公布柘荣县第八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及其保护范围的通知
柘政综〔2011〕112号
来源:县政府 发布时间:2011-07-07 17:21







柘政综〔2011〕112号




柘荣县人民政府关于公布柘荣县


第八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及其保护范围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直各单位:


    2007年4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通知》,决定从2007年4月至2011年12月在我国境内开展以县域为基本单元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我县文物普查组历经3年多时间的深入调查、考证,现已基本摸清我县“不可移动文物”分布及其保存状况,全县共调查登录不可移动文物点258处,其中复查80处(含已公布的全国重点、省级和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新发现178处,这是我县不可多得的文化资源。为加强对“三普”复查和新发现较为珍贵文物点的保护,使之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经研究,决定将“沙淀遗址”等23处珍贵历史文物确定为“柘荣县第八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现予公布。请各乡镇、各有关单位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福建省文物保护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加强文物保护和管理工作。


附:柘荣县第八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二○一一年六月十三日




柘荣县第八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序号


类别


名称


年代


座落地点


简                    介


保护范围


委托管理单位


1


古遗址


沙淀遗址


商周


乍洋乡前楼村西北侧


沙淀遗址,位于乍洋乡前楼村西北侧,大山下由北向南延伸出的一个独立小山包上,山名叫“沙淀”,面积约1.6万平方米,相对高度约30米。19879月发现,当时采集有小石锛、弦纹泥质黄陶片、黑彩黄陶片、素面和网纹灰硬陶片等。陶片可辨器形有罐、盆、缽等。20081016日,复查采集有石锛、石刮削器、网纹陶片、灰硬陶片和黑陶片等。该遗址文化遗存丰富,有可能存在文化层,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


整个山包至四周山脚,面积约1.6万平方米。


乍洋乡人民政府


2


古遗址


碗池湖窑址



东源乡鸳鸯头村碗池湖


碗池湖窑址,位于东源乡鸳鸯头村东南约1.5公里之碗池湖北侧山坡中,是一处宋代瓷窑遗址。发现窑口遗迹3处,器物残片散落地表,文化层堆积较为稀疏,厚约0.51米,范围约2000平方米。采集有执壶、罐、碗、瓶和罐盖等器物残件,釉色有青白、灰、灰白、酱色等,装饰采用刻划、篦划等工艺,纹饰有各种缠枝花纹,并发现一青白釉下褐彩罐残片。窑址发现器物类型、釉色和纹饰,与碗窑村窑址出土器物残片有相同之处,年代略早。整体保存相对较好,对于研究柘荣宋代制瓷业发展状况和周边窑场分布及工艺传承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东至山岔口,西至西边山脊,南至碗瓷湖溪坑,北至山顶。


东源乡人民政府


3


石窟寺及石刻


龙在桥摩崖石刻


宋宝庆元年(1225


乍洋乡石山村西南侧龙在桥遗址北侧岩壁




龙在桥摩崖石刻,位于乍洋乡石山村西南侧龙在桥溪北侧岩壁。刻于宋宝庆元年(1225),石刻立面高0.95米、宽0.53米,外边线条框成双坡顶桥廊侧面形状。阴刻楷书竖行3列,左列繁体字内容:“宋宝庆乙酉年”,每字8?8厘米大;中列繁体大字内容:“龙在桥”,每字20?20厘米大;右列繁体小字内容:“景山众募缘建”,每字8?8厘米大。因年代久远,字迹风化严重。石刻旁保留有北端桥台遗迹,长条形毛石砌造,现存高2.1米、宽约5.4米;河床岩基上保留有2排方形石穴,每排4个,每个大42?42厘米,深约10厘米,应为当时建桥立支墩遗迹。据此推测,是一条23孔石梁柱桥,长度约15米。是古代石山一带村庄通往长溪县城(今霞浦县)的必经道路桥梁。桥何时毁坏,未见记载。


该石刻是讫今发现柘荣境内年代最早的摩崖石刻,周边生态环境优美,对于研究当地交通发展史和丰富当地旅游文化内涵,都有着积极作用。




摩崖石刻四周各向外延伸30米。


乍洋乡人民政府


4


古墓葬


吴二府墓


清咸丰元年(1856


乍洋乡凤里村下坪仔自然村西约300米山头



吴二府墓,位于乍洋乡凤里村下坪仔自然村西约300米山头,葬于清咸丰元年(1856)九月初六日。坐西朝东,三合土和青石混合造,地面结构呈“风”字形。台基3级,由下而上依次为:第一级台基高2米,进深4.5米,面阔21.23米,外边由右向左围立毛石构围墙高2.1米、厚0.6米;第二级台基高0.75米,进深10.15米,面阔10.4米,外边居中两侧立石雕旗杆夹1对,由外向内进深3.5米处围合三合土栏杆,正面阴刻行楷“毓秀钟祥”;第三级高0.37米,进深3.5米,面阔最宽处8.95米;神桌进深0.5米,神桌上立青石构三楼式享亭,中门内壁墓碑阴刻宋体“皇清例授修职郎例赠正六品奉直大夫显祖考号宜园吴二府君、妣赖氏老宜人之墓”,神桌内边至龟背顶部进深4.9米;围山三合土进深1.9米;三合土围山顶边至顶部围墙进深6米。通进深32.05米,通面阔21.32米,占地面积683平方米,是一座三合土结构为主的大型古墓葬。曾被盗掘过,近代重修后,基本保留原貌。


吴二府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凤岐吴氏大宅”的原主人。该墓规模较大、造型独特,三合土围栏雕刻文字内容丰富,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墓四周围山石各向外延伸50米。


乍洋乡人民政府


5


古墓葬


陶邵轩墓


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


乍洋乡石山村埂里自然村后门山包



陶邵轩墓,位于乍洋乡石山村埂里自然村后门山包,坐西南朝东北。葬于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三月初七日子时。地面结构呈“风”字形,由青石、花岗石和三合土混合造,通面阔12.2米,通进深22.05米。墓埕四级,每级高约10厘米。由下向上依次为:第一级进深4.6米,面阔12.2米,夯土地面,两侧立石旗杆夹1对;第二级进深5.67米,面阔7.66米,两侧置石鼓1对,其中进深0.9米处立石雕围栏,正面栏板阴刻楷书“九江泽远”,两侧分别刻“玉山”和“金屿”;第三层级进深1.9米,面阔4.1米;第四级进深1.25米,面阔2.7米;供台上建青石构4柱三楼式享亭,其中,中楼为重檐歇山顶,享亭进深0.88米,中门内壁石碑阴刻宋体“皇清待赠耆宾邵轩陶府君、显妣孝慈曹安人、显妣孝贞林安人之墓”;两侧碑刻分别为治葬时间和治葬人姓名;享亭后为三合土构筑龟背,进深5.05米,中部面阔3.6米。内重围山石至外重围山石进深1.2米,外重围山石至护坡1.5米。整体结构保留完整,石雕工艺古朴,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附属文物有:“皇清待诰赠禄官正八品邵轩陶府君墓道”碑记一通。




墓围山石四周各向外延伸30米;神道碑四周各向外延伸5米。


乍洋乡人民政府


6


古墓葬


游以敬墓


明嘉靖二年至四年间(15231525


黄柏乡上黄柏村西侧约300米处



游以敬墓,俗称“三月三墓”,位于黄柏乡上黄柏村西侧约300米处,古地名叫“后坑路后”。造于明嘉靖二年至四年间(15231525)。坐西南向东北,石构“风”字形,通面阔6.6米,通进深10.58米,占地面积69.83平方米。由下而上,第一级墓埕台基高1.6米,面阔6.6米,进深2.75米;第二级高0.43米,面阔2.5米,进深1.35米。神桌高1.1米,进深0.58米,面阔1.9米,上立三楼式单檐歇山顶享亭,中门内壁墓碑字迹风化不辨,左右两门内壁浮雕“瓶花”,神桌立面浮雕花卉和麒麟等图案。享亭后侧至龟背顶部进深4.6米,龟背青砖铺面,中部面宽3.3米,墓顶围山石进深1.3米。墓主游以敬系历史名人游朴的高祖父,据《南阳游氏宗谱》记载:“十七世,以敬,字德兴,行恺三,号介轩,娶富水袁氏,生五子景逊、景逵、景遂、景述、景通,女进,适前营袁家。公生明景泰六年(1455)九月十四日戌时,卒嘉靖二年(1523)二月十四日申时。妣生景泰四年(1453)三月初一日卯时,卒嘉靖四年(1525)十一月,葬后坑路后”。


该墓主体核心区保留原貌,石雕工艺古朴、大气,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又是历史名人游朴之祖墓,历年来,海内外众多人士自发到此拜谒祭祀,是一处涉台文物。



墓围山石四周各向外延伸30米。


黄柏乡人民政府


7


古墓葬


湄洋陈氏祖墓群



城郊乡湄洋村西北侧


湄洋陈氏祖墓群,位于城郊乡湄洋村西北侧,古地名叫“岔头”、“庵头”。始建代考,现存葬于元代,民国十三年(1924)重修。坐东北朝西南,石构单体呈“风”字形结构,整组呈“品”字形,通面阔17.66米,通进深23.73米,占地面积419.1平方米。其中顶端主墓墓碑横额阳刻楷书“鹤归来”,碑文阴刻宋体“元处士显祖陈敏轩公、妣林氏孺人之墓”;中下方形墓墓碑阴刻楷书“孝房祖考仕游陈公、妣姚氏孺人之墓,民国十三年甲子秋月重修”;左下“风”字形神龛供台立碑阴刻楷书“本山后土福德正神之香位”;右下墓碑文阴刻楷书“颖川郡宗亲九位祖公之墓,民国十三年甲子秋月勒石”,其中包括宋礼部侍郎陈桷第三子陈鶚之墓。陈鹗又名“汝谐”,曾任连江教授。这种造型墓葬极为罕见,整体保存相对完整,对于研究古代葬俗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墓顶围山石至山顶分水、左侧至袁天禄墓界墙、右侧围山石向外延伸20米、正面围山石向外延伸20米。


城郊乡人民政府


8


古建筑


西洋井


明崇祯十二年(1639


楮坪乡社坪村西洋自然村中心


西洋井,位于楮坪乡社坪村西洋自然村中心,建于明崇祯十二年(1639)正月,石构长方形,井口青石栏板面宽1.26米,进深0.92米,高0.5米,厚0.1米,右边栏板顶面阴刻楷书“崇祯十二年正月初三造”;井深2.1米,其中水深1.27米。块石铺筑井坪,进深4.5米,面阔8.1米。井水清澈,目前村民尚在饮用。附属文物有:右侧边沿摆放石雕椭圆形带柄洗衣盆3个。整体保存较好,是柘荣境内发现最早的纪年水井,附属文物丰富,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水井四周各向外延伸20米。


楮坪乡人民政府


9


古建筑


苏家洋井


清道光四年(1824


楮坪乡苏家洋村东北侧张氏宗祠后门


苏家洋井,位于楮坪乡苏家洋村东北侧张氏宗祠后门,掘建于清道光四年(1824),坐东北朝西南,青石镂空雕刻方形连体井栏面宽0.96米,进深0.95米,高0.5米,厚9厘米,左边口沿阴刻楷书“道光甲申四年十月吉旦立”。四周井坪宽各1米。井水深1.75米。井水清澈,在未通自来水之前,是全村唯一的饮用水源。这是柘荣境内发现为数不多的清代纪年水井,对于研究当地水资源和饮水卫生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水井四周各向外延伸10米。


楮坪乡人民政府


10


古建筑


桃坑梯云桥


清道光六年(1826


东源乡桃坑村


桃坑梯云桥,位于东源乡桃坑村,清道光六年(1826)建,为单孔石拱桥,南北走向,横跨桃坑溪之上,两端连接柘霞古驿道;桥长23.6米,宽4.4米,高10.05米,其中拱跨11米,矢高9.2米;桥面两侧立石雕栏杆,立柱高1米,栏板高0.56米;东侧正中栏板正面阴刻楷书“本桥坐申向庚加卯酉,大清道光六年丙戌岁五月初五丙戌日甲午时建,善缘碑竖半岭新亭”;南端桥台登九级石阶到桥面。原桥两端桥栏立柱柱头圆雕石狮各1对,约于20世纪90年代中叶被偷盗。桥栏部分倒塌,桥身保存较好,目前在当地村民生产生活中仍发挥交通作用。


该桥,是柘霞古驿道的重要桥梁,有确切的建造纪年,整体保存相对较好,对于研究地方交通发展史和同类桥梁营造技艺等方面均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桥两端各向外延伸20米、两侧各向外延伸100米。


东源乡人民政府


11


古建筑


西溪石桥


道光二十七年(1847


宅中乡蔡山村西溪自然村北侧


西溪石桥,位于宅中乡蔡山村西溪自然村北侧,始建于清道光十年(1830),道光二十六年(1846)被洪水冲毁,道光二十七年(1847)重建。南北走向,为单孔悬臂式石平梁桥,长6.6米,宽1.8米,距水面高4.8米。两端桥堍伸出叠加三层石悬臂,每层伸出约0.25米,共伸出0.75米,上铺5条石板,每条石板宽0.320.36米,厚0.3米,长6.1米。两端两侧溪岸立石栏杆或石围墙,桥面两侧新立方形石柱横穿镀锌管栏杆。桥北端保留有道光十年建“西溪石桥”和道光二十七年重建该桥碑记各1通。现存相对较好,目前在当地群众生产生活中仍发挥交通作用。


该桥是柘荣境内发现为数极少的古代石构悬臂式平梁桥,对于研究地方交通发展史和同类桥梁营造技艺等方面均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桥两端各向外延伸10米、两侧各向外延伸30米。


宅中乡人民政府


12


古建筑


凤阳桥


清嘉庆十二年(1807


富溪镇霞洋村霞利洋自然村村口


凤阳桥,位于富溪镇霞洋村霞利洋自然村村口。始建于清嘉庆十二年(1807)十一月初六日,民国四年(1915)和1986年先后重修;东西走向,横跨由北向南流之霞利洋溪之上,两端连接古石道保存相对较好,宽约1.2米,东端通往富溪等地,西端通向前洋村等地;为单孔木平梁廊屋桥,桥屋6扇(缝)5开间,长14.19米,桥面宽4.3米,跨度5米,距水面高3.4米。目前在当地群众生产生活中仍发挥交通作用。


该桥是柘荣境内现存为数不多的木构平梁廊屋桥之一,是闽东北木拱廊桥群中的一种类型,对于研究我国桥梁发展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桥两端各向外延伸10米、两侧各向外延伸30米。


富溪镇人民政府


13


古建筑


束厝履端桥


清光绪十年(1884


乍洋乡石山村束厝自然村西北侧


束厝履端桥,位于乍洋乡石山村束厝自然村西北侧,南北走向,横跨九龙井溪之上,北端连接当地通往柘荣城关古道,南端西侧有“束厝地主宫”,上游不远处是九龙井风景区;为石构梁柱桥,45孔,全长16.2米,宽1.63米,高1.7米;保存较好,现仍在发挥交通作用。据立在束厝村南边路口鹅掌楸树下的“履端济端二桥碑”载,桥建于清光绪十年(1884)四月,当时在该村左右两溪同时建造二桥,左溪之桥即“履端桥”,右溪建“济端桥”后代改建为水泥桥。是古代石山、溪口一带村庄通往柘荣城关必经道路桥梁。附属文物“履端济端二桥碑”,碑身高1.68米,宽0.72主,厚0.06米,碑座高0.5米,宽0.72米,厚0.3米。



桥两端各向外延伸20米、两侧各向外延伸50米。


乍洋乡人民政府


14


古建筑


陆家庄崇安宫


清道光元年(1821


楮坪乡洋坪村陆家庄自然村东约800米处山顶


陆家庄崇安宫,位于楮坪乡洋坪村陆家庄自然村东约800米处山顶,建于清道光元年(1821)五月廿六日,2000年重修。坐东朝西,台基两级,三合土地面,上台基高0.4米,建正殿,砖木构穿斗式单檐歇山顶,面阔3间,进深4间,明间减柱造,后侧置神龛,面阔8.96米,进深7.25米;下台基高1.6米,进深2.6米,面阔同上厅,建门楼、左右廊庑、中间天井;四周匡斗砖墙。整个建筑通面阔9.76米,通进深10.65米,占地面积103.9平方米。宫内保存附属文物有:道光元年“崇安宫碑”残片1块,咸丰四年(1854)木雕“香案”1张,石雕莲花瓣圆形香炉1个。祀主神平水大王、土地公和地主陆器公。整体保存较好,有明确的建造纪年,附属文物丰富,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建筑滴水线四周各向外延伸20米。


楮坪乡人民政府


15


古建筑


东源吴氏宗祠戏楼


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


东源乡东源村中心巷


东源吴氏宗祠戏楼,位于东源乡东源村中心巷中部北侧,始建年代待考,据上落建筑天井西侧保留的“千秋祖产”碑记,现存建于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坐南向北,砖木构抬梁穿斗混合式单檐硬山顶,台基三级,通进深28.45米,通面阔16.11米,占地面积458.33米。其中,下厅面阔5间,中间戏台,宽15.31米;进深3间,明间、次间减柱造,向内正中天井,两侧廊庑连接上厅,深12.35米;正面大门封堵,匡斗砖墙厚0.4米。上厅为观众厅,台基高0.5米,面阔5间,宽12.35米;进深3间带后廊,明间减柱造,深10.4米(其中后廊两侧缩进,面宽12.5米,进深2.5米)。观众厅明间、次间八角藻井彩绘戏剧人物,题材丰富。内门埕,进深4.9米,面阔12.5米,条石铺设地面,两侧门楼连接围墙,两边匡斗砖墙各厚0.4米。东边门楼内外两面横额分别行书“入则孝”、“和为贵”,西边门楼内外两面横额分别行书“出则弟”、“仁为美”。内门埕介于前后落建筑之间,中心巷从门埕正中贯穿东西。后落建筑原为吴氏宗祠正厅,20世纪90年代拆旧新建祖庙。附属文物: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十二月立“千秋祖产”碑记1通,碑身高1.82米,宽0.74米,厚0.11米;座高0.4米,宽0.9米,厚0.33米。


东源吴氏宗祠戏楼,建筑格局独特,整体保存相对较好,彩绘内容丰富,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东西两侧山墙各向外延伸10米、南边至吴氏祖庙天井,北面滴水向外延伸20米。


东源乡人民政府


16


古建筑


下村林氏宗祠



城郊乡下村村


下村林氏宗祠,位于城郊乡下村村祠前路东侧,始建年代待考,现存保留清代建筑风格,20082009年重修。坐东北朝西南,通面阔19.4米,通进深28.58米,占地面积554.5平方米。砖木构穿斗式单檐硬山顶,台基三级,其中上台基高0.44米,建正厅,面阔5间,两侧置神龛,宽18.6米;进深4间,明间减柱造,后侧置神龛,深10.03米;中台基高0.24米,建下厅,面阔6间,进深2间,明间八角藻井,向内中间天井,天井地面河卵石拼铺,两侧廊庑连接上厅,面阔同上,进深14.45米;下台基高0.3米,正面建门楼,三楼式单檐悬山顶,两侧围合弧形匡斗墙,内门埕正中进深3.3米,两侧进深2.05米,面阔同上。四周匡斗砖墙各厚0.4米。整体保存较好,木雕精美、古朴,四周匡斗墙下半部河卵石墙砌造技艺精湛,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建筑四周滴水线各向外延伸10米。


城郊乡人民政府


17


古建筑


官安章氏宗祠


清嘉庆十八年(1813


英山乡官安村中心


官安章氏宗祠,位于英山乡官安村中心,建于清嘉庆十八年(1813)十一月廿四日,1999年重修。坐北朝南,台基三级,通面阔14.22米,通进深23.22米,占地面积330.19平方米。其中,上台基高0.37米,建正厅,面阔3间,宽11.11米,进深4间,明间减柱造,深8.94米,后边及左右两侧置神龛;中台基高0.6米,建门楼、正中戏台,两侧廊庑连接正厅,中间天井青石构,面宽同上台基,墙内进深8.9米,门外廊道进深2.05米;主体建筑四周匡斗砖墙各厚0.4米,左侧围墙内通道面宽2.31米,进深同上、中两级台基;下台基为门埕,进深2.52米,正中5级石阶,右侧建管理房,面阔3.68米,进深4.57米。祠内保存有同治四年(1865)福宁府正堂程荣春为庠生章朝选立“安车待聘”木匾一方,戏台右侧匡斗砖壁上保留有清代戏班到此演出剧目名单多处。


该祠堂建筑整体保存较好,文化内涵丰富,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建筑后面及左右两侧滴水线各向外延伸10米、正面滴水线向外延伸20米。


英山乡人民政府


18


古建筑


长岐吴氏总祠


清代


乍洋乡长岐村中心


长岐吴氏总祠,位于乍洋乡长岐村中心,坐西北朝东南,围墙内建筑台基三级,由下向上,第一级为门楼内埕,台基高0.9米,进深2.7米,面阔9.1米;第二级台基高0.44米,建下厅,面阔39.1米,进深4间,明间减柱造,向内天井中间石板甬道,两侧廊道连接上厅,深9.9米;第三级台基高0.85米,建正厅,面阔39.1米,进深5间,明间减柱造,深10.45米;四周匡斗砖墙厚0.4米。整个建筑通面阔9.9米,通进深23.85米,占地面积23612平方米。三合土地面。主体建筑砖木构抬梁穿斗混合式单檐硬山顶。始建年代待考,2008年重修。现存主体建筑保留清代建筑风格。祠内保留清代“武魁”和“协赞谟明”等木匾多个,正面围墙外立“同治癸酉科中式第六十名举人吴锦成”、“光绪乙亥科乡荐中式贡元吴登瀛”等石雕旗杆夹3对。


该祠堂建筑主体保留清代建筑风格,并保留有清代石雕旗杆夹和木匾等丰富的附属文物,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建筑四周滴水线各向外延伸10米。


乍洋乡人民政府


19


古建筑


山后郑氏宗祠


清代


城郊乡仙山村山后自然村


山后郑氏宗祠,位于城郊乡仙山村山后自然村。建于清代,1994年和2009年先后重修。坐东北朝西南,通面阔14.27米,通进深33.1米,占地面积472.3平方米。围墙内建筑台基三级,其中上台基高0.45米,建正厅,砖木构穿斗式单檐硬山顶,面阔5间,进深5间,明间减柱造,后侧及左右两侧置神龛,宽13.55米,两侧山墙各厚0.36米,深11.14米;中台基高0.8米,建下厅,砖木构穿斗式单檐硬山顶,面阔5间,进深3间,中间戏台,向内天井,两侧廊庑连接上厅,进深13.25米,面阔同上;下台基高0.5米,面阔同上,进深8.35米,正中前端建重檐歇山顶门楼,两侧围墙连接主体建筑,内门埕两侧立有石雕旗杆夹1对。祠内保存有光绪十四年(1888)“棠荫东邦”木匾1方和清代王锡龄赠联板1副,内容为“豸史流芳卜世卜年德政由来垂古邑,云礽衍派序昭序穆馨香自昔享蒲源”。


该祠堂,主体木构架保留清代建筑风格,保存有古戏台及木雕匾额、联板等,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建筑四周滴水线各向外延伸10米。


城郊乡人民政府


20


古建筑


湄洋陈氏宗祠


清代


城郊乡湄洋村北侧



湄洋陈氏宗祠,位于柘荣县城郊乡湄洋村北侧(615西路北侧),始建于清乾隆八年(1743),民国十八年(1929)扩建,19972001年重修。坐西北朝东南,台基三级,通面阔64.73米,通进深23.68米,占地面积1532.81平方米。其中,上台基高0.86米,建正厅,砖木构抬梁穿斗混合式单檐硬山顶,面阔5间,两侧带神龛,宽18.52米;进深5间,后侧带神龛,明间减柱造,深13.59米;右侧附管理房,面阔4.8米,进深13.59米;后面附厨房,进深3.4米。中台基高0.67米,建下厅,砖木构抬梁穿斗混合式单檐硬山顶,面阔7间,宽23.68米,进深4间,明间、次间减柱造,向内中间天井,两侧廊庑连接上厅,深16.52米。下台基为门埕,面宽23.68米,围墙内进深21.45米,前端两侧建门楼;围墙外附建店屋,左边进深9.27米,右边进深1.82米。现存主体建筑保留清代风格,木雕工艺精美,并保留有乾隆己酉年游光缵题“西汉遗风”、民国时期国民党政要陈立夫和陈海亮分别题赠的“陈氏宗祠”、“继往开来”等木雕匾额多方。是一处涉台文物。




建筑四周围墙各向外延伸10米。


城郊乡人民政府


21


古建筑


英山古炮楼


清代


英山乡英山村18号民房右侧


英山古炮楼,位于英山乡英山村18号民房右侧,建于清末。坐北朝南,土木结构,五层楼,重檐攒尖顶,通面阔6.17米,通进深6.64米,占地面积41平方米;通高12.24米,四周夯土墙各厚0.67米。炮楼内部一楼正中平行3立柱抬扛居中受力横梁,上架串梁连接夯土墙体,上铺木板,一楼不通二楼,由左侧房屋梯弄架木梯进入炮楼二层后,在炮楼内部架梯逐层上登。炮楼内部设有仓库、房间。从二楼起,每层四面开设内宽外窄的观察窗和枪眼。站在顶层环顾四周,全村景色尽收眼底,是当年左侧房屋杨氏先祖为防火、防盗抢、保平安而建筑的防御性建筑。


该炮楼是柘荣境内发现稀少的古代民用防御性建筑之一,对于研究当地古代社会经济、治安和乡土建筑等方面均有参考价值。



炮楼夯土墙四周各向外延伸10米。



英山乡人民政府


22


古建筑


湾里古民居


清光绪年间(18751908


楮坪乡湾里村村尾(门牌24号)


湾里古民居,位于楮坪乡湾里村村尾(门牌24号),建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8)。坐东朝西,依山而建,土木构穿斗式重檐悬山顶,台基两级,四周夯土围墙。前后天井,通面阔18.85米,通进深19.58米,占地面积3691平方米。其中,上台基高0.5米,建主楼,面阔5间,明间宽4.5米,次间宽各3米,梢间各宽3米,两旁梯弄宽各3.7米;进深6间,一进间1.77米,二进间1.08米,三进间1.4米,四进间1.35米,五进间1.07米,六进间2.45米;前廊1.25米,后廊1.77米;后天井进深4.27米,面阔4.85米,两旁厨房面阔各7米。后门毛石砌造山墙。左侧附建仓楼(防火库),土木构单檐硬山顶,四面夯土墙,深约6米,宽约5米;下台基高约7米,进深3.7米,外墙厚0.45米,中间天井,宽5.15米,两侧厢房各宽6.85米,土木构穿斗式单檐硬山顶,各62间,左边连通朝南大门。整个建筑用材大,挑梁间饰花瓣形木斗,门窗木雕花格图案精美。是本县境内保留最完整的一座畲族古民居,对于研究乡土建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建筑四周各向外延伸10米。


楮坪乡人民政府


23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培凤亭


民国二十三年(1934


东源乡东源村中心巷巷口


培凤亭,位于东源乡东源村中心巷巷口,始建年代待考,现存为民国二十三年(1934)失火后重建。坐北向南,通面阔8.85米,通进深9.05米,占地面积80.09平方米。木构抬梁式歇山顶,四角共8根方形立柱,条石铺设地面。后侧置神龛,正中祀观音。是柘霞古驿道路边亭。亭内保留大批“红色”标语。


该亭是柘荣境内现存最大、造型最美的古道路边亭,整体保存相对较好,对于研究地方交通发展史和相关建筑营造技艺等方面,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建筑四周各向外延伸10米。


东源乡人民政府







































主题词:文化  文物保护△   通知


─────────────────────────  


抄送:市文广新局,县委办、县人大办、县政协办、


县纪委办、县人武部政工科。


─────────────────────────     


柘荣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1年6月13日印发


─────────────────────────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