柘荣六张名片

来源:系统管理员 发布时间: 2013-12-13 17:11
加大字体 缩小字体 收藏 取消收藏 打印

  县城概况、六张名片、龙兴庵、(植物、小吃)、仙屿公园、东狮山、元代双城城堡、药博园、九龙井、陶源庭院、永安桥、凤岐吴氏大宅、中华游氏文化园、水浒桥、青岚湖、鸳鸯草场、清阳观、广福寺

  柘荣概况

  柘荣原称柘洋,早在新石器时代和商周之前就有先民在这里繁衍生息。柘荣县地处福建省东北部,东接福鼎,西连福安,北邻浙江泰顺,南毗霞浦,自古以来就是闽浙交界商品集散地,素有“闽浙咽喉”之称。柘荣县总面积571平方千米,人口约10.3万,是福建省最小的一个县。宋为长溪县灵霍乡柘洋里,整个县经历三次撤与并,公元1945年,设柘荣县,1956年撤县归福安管辖。1961年恢复建制,1970年再次撤裁,乍洋人民公社归福鼎县辖,其他7个人民公社归福安县辖,1975年再次恢复县制,属宁德地区,辖两镇七乡116个行政村。柘荣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千米以上的山峰有99座,太姥山主峰东狮山顶海拔1479米,是全县最高点,英山乡下清水坑海拔仅78.8米,是全县最低点。平均海拔600米,属中山、低山类型区。年平均降水量在1600-2400毫米之间,夏季平均气温25.2℃ ,冬季平均气温5.6℃,年平均气温15.5℃,,气温年较差19.6℃,霜期239天。境内流域面积较大的溪流有龙溪、交溪、西溪和东溪等,属山地性水系,落差大、水资源丰富。

  柘荣境内属火山岩地带,已探明的矿产有10多个品种,尤其是紫砂蕴藏量高达260万吨,其品质可与江苏宜兴紫砂相媲美,素有“北有宜兴,南有柘荣”之称;辉绿岩、花岗岩成材率较高,年开采量分别可达1万立方米;天然矿泉水经鉴定为低矿化度,含锶和偏硅酸,获92全国天然矿泉水展览会金奖。

  六张名片

  柘荣是是福建省人口最少,宁德面积最小、建县时间最短的年轻县份,可它却拥有“中国太子参之乡”、“省级园林县城”、“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刀剪之乡”、“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和“中国长寿之乡”等诸多名片。

  柘荣太子参影响着全国太子参的价格。柘荣太子参是全国闻名道地药材,以色泽晶黄、块根肥大、气味浓厚而享誉国内外。 太子参性平,味甘微苦,具有益气健脾,生津润肺之功效,临床常用脾虚体倦、食欲不振、病后体虚、气阴不足、自汗口渴、肺燥干咳等症状。对小儿盗汗疗效甚佳。说起太子参,还有个美丽的故事。春秋时期,郑国国王的儿子,年5岁,天资聪慧,能辨忠识奸,深得国王厚爱。但这位王子却体质娇弱,时不时生病,宫中太医屡治不效。后国王张榜遍求补益之药,并悬以重赏。一时间,各地献宝荐医者络绎不绝,但所用皆为参类补药,却并未奏效。一天,一位白发老者揭榜献药,声称非为悬赏,而实为王子贵体、国家大计着想。国王对老者说:“尔诚心可鉴,然若药不灵验,怕有欺上之罪吧。”老者呵呵笑道:“王子贵体稚嫩,难受峻补之药,需渐进徐图之。吾有一药,服百日必能见效。”于是,王子如法服用老者所献的这种细长条状、黄白色的草根。三个月后,果见形体丰满,病恙不染。此时,国王始信老者所言,大喜之余,晋封王子为太子,又急寻老者以封赏,但老者已行踪难觅。国王问老者所献之药何名,众皆摇头不知。近臣谏日:药有参类之性,拯挽太子之身,就叫太子参吧。于是,“太子参”的美名就由此传开了。{相传明代大医学家李时珍,为出版《本草纲目》日夜兼程赶赴金陵(今南京)后,住进一家客店。入夜后听得邻壁房间有妇女呻吟声,于是便问店小二:“邻壁何人患痛呻吟?”店小二回答:“是贱内患痛难受呻吟,已有几天了!”“有病为何不去求医?”李时珍困惑不解。店小二解释说:“先生有所不知,我们虽然在国都开店,但赚来的钱还不够买一家七口人的柴米油盐,哪还有……”。 李时珍听后十分同情,便起身随店小二进入内房。李时珍一边为店小二的妻子把脉,一边询问:“近来她饮食如何?”店小二说:“好几天没米下锅了,她只能吃一些番薯干,我们是靠孩子挖来野菜充饥的。”李时珍走过去,拿起篮中野菜根仔细看起来,并从其中拈了一株野菜根,放进口中。然后他对店小二说:“这是一种中草药,可治你妻子的病,是从哪里采来的?”店小二说:“城外,紫金山上!”李时珍忙随手掏出一锭银子说:“给!天明以后去集市上买点来,把此药先煎给你妻子服用,服后便会好转的。”店小二闻言,感动得双膝跪地,连声道谢!翌日,店小二的妻子服了药,病果然痊愈。小二把李时珍带到紫金山朱元璋太子的墓地,只见那里绿茵如毯,到处都是这种草药。因为这种药草长在朱元璋太子的墓地,所以就把它取名为“太子参”,但李时珍害怕此药声张出去大家都来太子墓地采挖,触犯王法,因此没敢把“太子参”写进《本草纲目》里,此事成为他终生遗憾}。“柘荣太子参” 1992年获得全国首届农业博览会金奖、2001年获得国家证明商标、2005年获福建省著名商标、2006年荣获中国驰名商标,2007年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柘荣的民间文化包括剪纸、布袋戏和评话。

  剪纸是中国最为流行的民间艺术之一,据考证,从商代始就有人用金银箔、皮革或丝织品进行镂空刻花制作装饰品。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曾以《人日》一诗描绘剪纸的精妙,“镂金作胜传荆俗,剪彩为人起晋风”。柘荣剪纸源远流长,是中华剪纸艺术花苑中的一朵奇葩。2010年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201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它的风格古朴、深厚、粗犷,与闽南剪纸形成鲜明对照,却与陕北民间剪纸风格极为相似。那么,中原文化怎样流传到闽东沿海,并渗透到遥远南方一座小城的灵魂中的呢?柘荣古时为扬州属地,春秋属越,秦时属闽中郡。唐朝以后,由于战乱等原因,中原流民迁入柘荣地界定居。在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中,中原文化与新的生活环境结合,形成并保持了独特的地域文化,柘荣的民间剪纸也打上这一文化的烙印。柘荣民间剪纸之所以能够得以长久广泛的流传,纳福迎祥的表现功能是其主要原因。地域的封闭和文化的局限,以及自然灾害等逆境的侵扰,激发了人们对美满幸福生活的渴求。人们祈求丰衣足食、人丁兴旺、健康长寿、万事如意,这种朴素的愿望,便借托剪纸传达出来。

  柘荣民间剪纸源自明末清初,风格独特,具有鲜明的地域个性,既承传了中原剪纸的写意、质朴、浑厚,又融合了南方剪纸的严谨、细腻、秀丽。柘荣剪纸从上世纪80年代起开始崭露头角,大量民间剪纸入选福建省民间美术展览、福建省首届农民书画展、八闽绝艺大观园、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中国农民书画展、中国(南京)首届民俗艺术节国际剪纸艺术节、首届中华民俗民风工艺品大赛、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展览等并获奖;部分作品晋京展出并赴菲律宾、马来西亚、埃及、巴西、美国等国家交流展出,并有作品《蹄包花》、《老鼠娶亲》等作品先后被中国美术馆、南京博物院、福建省博物院、美术馆、海外博物馆等收藏。上世纪90年代开始,柘荣剪纸走产业化的道路,积极开拓剪纸市场,在福州、上海、义乌、厦门、广州等地设立柘荣剪纸经销点,产品先后参加福建省首届民间艺术品博览会、宁台商品交易会、“9.8”厦门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暨海峡旅游博览会,中国广州第48届出口商品交易会、中国湄州第七届妈祖文化旅游节、中国上海首届民族民间艺术博览会、首届(彭湖)海峡两岸优良家庭用品礼品展销会、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海峡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等,对柘荣剪纸走向国内国际市场作了有益的尝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通过近10年的运作和发展,目前全县共有剪纸艺人300多人,专业剪纸生产企业2家,个人剪纸艺术馆6家,家庭剪纸手工作坊10多家,年产值400多万元,带动从业人员两千多人。2000年5月,柘荣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2009年,柘荣升格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据历史记载,柘荣的原住民大多来自北方,每逢中原逐鹿,大批中原百姓和文人学士迁入柘荣,为柘荣带来绚丽多彩的人文财富,其中包括剪纸,此后,剪纸这门民间艺术在柘荣靠口口相传和手把手传技,得以保留、传承。

  柘荣的布袋戏和马仙信俗文化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柘荣布袋戏俗称指头戏,是我省较为珍贵的地方戏种之一。布袋戏由一人一戏台组成。集吹、拉、弹、唱表演于一身。一台演出手、脚、口、身并用,两只脚踩五六种乐器,两只手演木偶,最多能让10个木偶同台表演(以大拇指、食指为主)。 布袋戏艺人不仅要手、脚、口、身并用,还要会戏剧唱腔和模仿各种动物鸟类叫声,剧中所有人物的对白与念唱均由布袋戏中的后台师傅一人完成。因此他必须具备有仿男女老幼不同人物口音的技巧,还要有深厚的文学造诣和音乐素养。福建柘荣布袋戏,是柘荣民间艺术中的一朵奇芭,堪称“八闽绝活”,在闽东地区广为流传,是福建省珍贵的地方剧种之一,与闽南、台湾的布袋戏血脉相连,2002年被省博物院收藏并展示。

  另外评话也是柘荣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柘荣评话俗称讲书。最早的传承人是楮坪乡的袁传春和溪坪古街的黄若金。清光绪26年,袁传春首先从福州曲艺馆学艺回来开始说书。黄若金则是在霞浦打工受福州评话的影响自学评话。他们两个分别带徒授艺,柘荣评话形成两个流派。一个是以袁传春为代表的,唱多白少,善敲锣钹,带福州腔调的传统说法。一个是以黄若金为代表的,白多唱少,且经过他改革创新的开创用闽东方言讲演的新型说法。后来,因为袁传春的福州方言说法群众不易听懂而日渐萧条。闽东方言说法的黄若金的徒弟却越带越多,到解放前夕已经近百人。现在活跃在社区的评话演员还有20多人,他们基本奉改革派的黄若金为师祖。

  马仙与妈祖、陈靖姑同为福建的三大女神,马仙是柘荣人民的地方保护神,等下(明天)我们去参观东狮山时会给大家详细介绍,这里就不多说了。

  刀剪是柘荣的传统产业,有着300多年历史。柘荣是中国刀剪之乡,历史上流传在民间的三句口头禅,可以见证柘荣剪刀的辉煌史。一句是流传于福宁古道溪坪街的“上街打铁仔、中街生意人、下街读书郎”,它形象地说明了柘荣剪刀历史上在本土的兴盛;另一句是在外地流传的“浙江货郎担,柘荣剪刀帮”,它道出了柘荣剪刀在全国供销市场的知名度。第三句是,“柘荣的剪刀,媳妇的嘴快”,诙谐地说明了柘荣剪刀的锋利。据《柘荣县志》记载,早在清雍正十二年,柘荣就有能工巧匠用土铁加钢刃锻打剪刀。清同治年间,柘荣的“袁合兴”、“林木兴”字号剪刀已颇享盛名。曾有古诗称赞道:“巧制功夫百炼钢,持来闺阁共行藏,双环对剪鱼肠快,两股齐天燕尾长”。90年代,闽锋剪刀在全国剪刀质量评比会上,柘荣剪刀对四十层龙头布一剪到底,刀口坚度、锐利度等十项技术指标均获满分,荣获第三名,驰誉全国。目前,全县刀剪企业已经发展到100多家,从业人员3600多人,注册商标56个,品种多达12个系列50多个,年产1.2亿把,产值3.1亿元,20%产品出口到东南亚。2008年被国家日用五金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授予中国刀剪之乡称号,是全国唯一获此殊荣的县份。2010年3月柘荣剪刀传统制造技艺列入宁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柘荣森林覆盖率64.4%,东狮山景区空气中的负氧离子含量丰富,被誉为“天然大氧吧”、“森林浴场”。柘荣空气清新,全年空气质量良好率为百分之百,其中空气达到一级标准的天数达200天以上。在柘荣居住生活,可以消烟除尘、改善心肺功能、促进新陈代谢、增强抵抗力,从呼吸上大袋养生的目的。2007年经国家环保总局考核评定,被正式命名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2013年3月,正式被评为中国长寿之乡,成为福建省唯一拥有此殊荣的县份。

  龙兴庵

  地处东狮山西北麓,坐南朝北,前临龙溪,后倚山峰,左护南山天马,右拱北岫文峰。寺院面积16.01亩,围墙265米,高3.6米。龙兴寺的起落兴衰有三个不同时期:明永乐间(公元1403-1424年),由龙城刘一峰始建龙兴庵,迄今已有570多年之久。到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由龙城男女信士募捐,重建寺宇前堂后室,民国十年(1921年)春,因僧人不戒火,龙兴寺大殿前后全部烧毁。至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三月初旬,由龙城董事刘宜松等人议于庵址,重新新建。1951年上城实行土地改革,将龙兴庵的大殿作为房屋分给上安亭贫民缪郑寿、林阿森等二户居住。1958年公社化,实行政社合一,将龙兴庵拆毁,把木料、砖瓦等全部搬运到际头盖铁厂,从此龙兴庵变成了废墟。1983年幸在党和人民政府的宗教政策感召下,由上城上安亭林阿基、陈翠玉等为首,募捐重建厨房、正殿。现在寺庙中有居士200多人。1993年创建龙兴石孔桥,长23米,宽4.2米,通达四面八方。

  柘荣植物

  那么,柘荣为什么被称为柘荣呢?据载,柘荣的得名是源于早年我们的县城柘树成林,柘树根皮可入药,可止咳化痰、祛风利湿、散瘀止痛,于是后人称这县城为柘荣,意寓柘树繁荣。据悉,柘树很名贵,有“南檀北柘”之说。经过长时间的生长,它会由灌木生长形成乔木。而由于生长极为缓慢,国家规定,凡树龄在50年上以上,都属于国家一级保护的落叶乔木。 按理,柘树是北方的树种,在南方极为罕见。但不知为什么,在古代的闽东,在东狮山下一大片山间小平洋上,它也能落地生根,繁衍后代。于是,先有柘树,后有柘洋,再后,又有了柘荣这个县名。

  柘荣别名柳城,在中国,最长、最柔韧的树枝可能就是柳条了。

  在中国,入诗最多的树木,也可能就是柳树了。从《诗经》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开始,整部中国诗史,可谓“春风杨柳万千条”,每一章每一节都离不开依依垂柳。

  有趣的是,有许多著名的诗人,不仅喜欢咏柳,还喜欢亲自种柳。比如,东晋诗人陶渊明,辞官归隐之后,就在宅旁培植了五株大柳树,自号“五柳先生”。唐代诗人柳宗元,被贬为柳州刺史时,以种柳苦中作乐,“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传为千古佳话。宋代大文豪苏东坡主政杭州时,更是亲自带领民众在西湖筑堤,蓄水灌田,并在堤上广栽杨柳。千百年过去,今日苏堤之上,依然垂杨拂水,碧绿含烟,其“柳浪闻莺”,依然是西湖十景中最受人欢迎的美景之一。

  其实,喜欢种柳的,不光是文人,就连巍巍武将、凛凛壮士,也不例外。比如,清代名将左宗棠,在任陕甘总督、受命驻守西北边境时,就命令部下在河西走廊沿途广栽柳树。当年,绵延数千里,绿柳成荫,春风荡漾,被人誉称为“左公柳”。他的幕僚杨昌俊有诗为证:“大将戍边尚未还,湖湘弟子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还有一位将军,也很喜欢栽种柳树。他,就是柘荣本地人、明代的“开国功臣”袁天禄。他为了家乡百姓保境安民,先后在龙溪两岸筑就上城和下城。又沿着龙溪两岸栽下柳树,因此我们的上城称龙城,下城号柳城。

  柘荣的街道两旁,最多的还是法国梧桐和银杏树。

  法国梧桐,在我国晋代时即从陆路传入我国,被称为祛汗树、净土树。相传印度高僧鸠摩罗什入我国宣扬佛法时携入栽植,西安市西南户县鸠摩罗什庙曾有两株大树,直径达3米,上世纪50年代尚有一株成活,其寿命已达一千六、七百年(在原产地土耳其有四千年的古树),虽然传入我国较早,但长时间未能继续传播。近代悬铃木(指一球即美桐和二球即英桐)大量传入我国约在上世纪一、二十年代,主要由法国人种植于上海的法租界内,故称之为"法国梧桐",简称"法桐"或"法梧",其实即非法国原产亦非梧桐。我国目前普遍种植的以杂种“英桐(即二球)”最多。

  银杏树,又名白果树、公孙树。它是现存种子植物中最古老的孑遗植物,第四纪冰川以后成为我国独特的树种,在学术界一直被誉为“活化石”。它生长虽慢,但寿命极长,从栽种到初结果,要20多年,从初结果到大量结果,还要20多年,因“公种而孙得食”,故又名公孙树,其寿命可达千岁以上。柘荣西区的街道两旁就种满了银杏,每到秋天,满树金黄,流光溢彩,让人流连忘返。

  柘荣小吃

  给大家介绍了这么多,不知道大家对柘荣有没有一个很深的概念了呢?接下来就为大家说说许多人都感兴趣的东西----柘荣小吃。

  柘荣的小吃那可是十个手指头都数不完呐,在这里就给大家介绍代表性的几样。

  首先讲讲柘荣的牛肉丸,牛肉丸是我们这些小年轻夜宵的必吃品,一碗酸酸辣辣的肉丸端到你的面前,简直口水直流啊!牛肉丸的制作比较精细,要先将牛肉剁成肉酱,放入地瓜粉、味精、盐精、白糖及少许食用碱一起揉拌均匀,成为牛肉丸坯。将锅内的水烧开之后,用手拈牛肉丸坯成粒放入锅内,把浮熟肉粒捞于碗内,再加汤、放辣、米醋,就成为独具风味的牛丸内了。若吃上一碗牛肉丸,那可是一次美好的享受啊!

  鼠鞠糍,很多人一听到这个鼠字就会想了,不会跟龙岩的老鼠干一样,是用老鼠制作而成的吧!其实不然,鼠鞠糍、鼠鞠饼都是鼠鞠草拌秋米、粳米或面粉制造而成的。鼠鞠草是田间的一种野草,全株有白色棉毛,叶如菊叶而小,开絮状小黄花,一年生草木,清明时节,萌生绵绵白毛细叶。性平和,有化痰、止咳、降压、去风功效。其它地方清明的时候会用来制作清明果。

  鼠鞠糍的制作方法比较简单。用糯米泡水浸后,放锅烧滚至不粘手为止,把它捞起来,然后再把鼠鞠草切断搞碎,捞熟,倒饭桶内,一层粳米,一层鼠鞠草,层层同叠。两者炊熟放舂臼槌成浆泥,再用圆形的糍印,印出各种各样的一块块花色图案,即成鼠鞠糍。鼠鞠饼,即把粳米磨成浆或面粉拌水,再调捣碎切粉的鼠鞠草捞熟后,均和米浆或面粉,泼锅内,烤成一片卷糕或饼,口感柔软,可口清香。

  性味功能:微辛咸、温,补脾益气,祛风化痰。据《中草药手册》、《福建中草药》记载:“应用:风寒咳嗽,慢性支气管炎;脾虚浮肿;无名肿痛,对口疮等症。”多吃鼠鞠糍、鼠鞠饼,以促身心健康,延年益寿。

  泥鳅,被称作“鱼中的人参”,具有滋阴、壮阳、补气血的作用,而用红糟煨制成的泥鳅面,不但好吃,还能治疗痔疮、浮肿等。柘荣的泥鳅面已经有600多年的历史了,柘荣泥鳅面色香味俱佳,深受人们喜爱。这就因为柘荣泥鳅面有其独到之处:一是选用本县肥沃田块的泥鳅,其肉质肥厚鲜美,脊椎骨小而柔软。二是煮法讲究,把抓来的泥鳅洗干净后,放进塑料桶里,先打个鸡蛋进去,搅拌均匀,再倒入适量的菜油和红酒,鸡蛋让泥鳅的肉质更加滑嫩,菜油使泥鳅排出体内的杂质,而红酒能去除泥鳅的腥味。

  盖上塑料桶的盖子,生腌几个小时,等泥鳅都“醉”了,这时候,烧好一锅水,用筛子将泥鳅沥出来,下锅,放一些红糟、笋丝、姜丝、蒜蓉等配料,慢火煨制一个小时左右。三是配料的多样性,主料为面条和甘薯粉扣,其它配料如咸菜、鲜笋丝、蒜头、泥鳅菜、姜丝、葱头葱花、味精和辣椒等,更有人加些红色素,就成了色香味俱全的泥鳅面了。最后,将煨好的红糟泥鳅,加入煮好的面汤里,一碗香喷喷的泥鳅面就做好了。

  乌米饭,每年农历三月三,柘荣人都有蒸黑饭的习俗。 黑饭之由来久矣,古称青精饭、乌饭、青飠迅饭、南烛饭,是一种民间食疗食品,流俗于江浙皖赣两湖等地,原料多用乌饭树叶或南烛叶,抑或有用杨桐叶的。青精饭最早见于晋陶弘景的《登直隐诀》,开始只是道家炮制服食的方剂,作为“辟谷”的方法,传说久食不饥,身体轻健,延年益寿。唐代陆龟蒙诗曰:“乌饭新炊莼臛香,道家斋日以为常。”杜甫《赠李白》诗云:“岂无青精饭,令我颜色好。”《本草纲目》记其作法,浸、蒸、曝反复多次乃得。又记载:“乃仙家服食之法,而今之释家多于四月八日造之,以供佛耳。”可见也列为佛家食品。

  油卷面,一般没有固定的贩卖点,商家仅仅靠一根扁担,两个竹篮,走街串巷的叫卖着。油卷面的主要材料为大米,有带肉的和无肉之分,口味有辣与不辣之别。将大米磨成米浆,在磨成的米浆里添入佐料,用铁盘蒸出薄薄的一层后即可出锅。

  扁食,柘荣的扁肉皮与水面均是手工擀制。柘荣的扁肉吃的并不是馅,而在于扁肉皮。柘荣的扁肉皮异常的薄,出锅后几乎透明,肉口润滑,加上少许肉味的点缀,尤其美味。富溪的扁食在柘荣是远近闻名的。

  柘荣的公园有一个非常有诗意的名字:美人挑灯(与仙人脚印)

  柘荣城西的仙屿俗称“鳌头一岛”,是柘荣城关市内唯一的一座小山包。地处柘荣城关之西,北枕笔峰山,南朝天马蜈蚣山,东临狮子开口,西拒猛虎出林。它四季葱茏,形同一个绿色的灯笼,所以史上又有“美人挑灯”的美誉,溪坪街清代拔贡陈善臣“美人挑灯”诗赞道:“点缀青山妙眼前,一峰如印戮中天。晴岚约现疏林里,中有楼台祀马仙”。那么人们不禁会问,灯笼有了,美人在哪里呢?原来,美人就是在东狮山上修炼的马仙姑。

  话说元朝末年,天下大乱,柘洋城袁天禄放弃元末政府授予的福建义兵征行元帅的官衔,率领亲兵从福州回到柘洋,为防止不测,他召集泰安社兵夜以继日建造城堡。有天夜里,劳碌一天的袁天禄在军帐里睡着了。朦胧间,他发现有个素颜少女款款走来,轻轻地附在他的耳边说,“袁将军,柘洋城堡,要靠西。”袁天禄猛然惊醒,发现是一个梦,梦里似有玄机,有仙人指导他筑城的方位。于是急忙把心腹叫了进来,说,从现在开始,城墙要沿着溪边建筑!原来,无论是国语还是方言,“西边”的“西”和“溪边”的“溪”都是近音,袁天禄是个武将,认为沿着龙溪建筑城墙易攻难守,很有道理,就想当然地认为仙人托梦是沿着溪边造城。一年后,城堡建成,城西的仙屿,这个风水宝地却没有被圈在城内。马仙急了,一直想办法托梦给袁天禄,可是效果都一样,袁天禄一直“溪”、“西”不分。于是马仙觉得亲自动手。在一个雾气蒙蒙凌晨,柘洋城百姓都在梦乡里。马仙站在百丈岩上,用拂尘勾住仙屿,想把仙屿挑到城里来。可是无论马仙怎么施法,仙屿却纹丝不动,难以撼动。马仙非常困惑,难道是自己法力不深,还是自己什么地方做得不对。于是,她去请教了道祖。老子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对她说了玄语:“太极包含万象,以为有而未见,以为无而固存。……天地之象已具乎浑沦之中,太极之全体也。”这句话的大体意思是,太极包含万象,你以为有的东西实际上看上去是虚无的,你以为没有的东西事实上它又是存在的。马仙若有所思,云开雾散后,她又认真看了看袁天禄造的城池和仙屿。不禁恍然大悟,原来,以蜿蜒的龙溪为界,仙屿其实就是天地自然太极图里的一个鱼眼,另一个鱼眼,就是后来被称为东安新堡的上城。上下城互为犄角,相互策应,保障了柘洋城的长治久安。这样一来,马仙在百丈岩上挑动仙屿的情境,就演绎成了“美人挑灯”的神话故事,而当年马仙 “美人挑灯”时,由于用力过猛,就在百丈岩上留下了一个硕大的仙人脚印。再后来,柘荣的子民感念马仙对柘荣城的功德,就在仙屿鳌头一岛之巅修建了马仙庙,子子孙孙供奉的这位神奇的健康平安女神。

  仙屿墩圆周长约440米,直径70.1米,为15399平方米。

    柘荣城关马仙庙即马真人庙,坐落城关西郊仙屿(原称七星墩),坐北朝南。史料记载,仙庙始建于元至正壬午年(公园1342年)。庙内奉祀马仙,为马仙行宫。清文宗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己未三月初九日毁于大火,随即陈姓和魏姓的人募捐重建至今140多年,建筑为两进、中天井、五榴的砖木结构,深26.5米,宽16.07米,左右两旁又建厢房、厨房,总用地面积达895平方米。        东狮山

  各位游客,现在伫立在我们面前的是太姥山脉主峰东狮山。因其处在柘荣县的东边,又形似狮子而得名。清朝的时候,江西有个叫徐友梧的知县曾经来到东狮山旅游,留下了“太姥在下风,高标谁与伍”的不朽诗句,表达了东狮山的高峻雄伟。东狮山海拔1479米,环山之中有谷、泉、洞、岩、峰、石等自然景观二百二十七处,步移景换,传说隽永,它兼备了太姥山的奇伟雄姿和武夷山的柔媚俊秀。东狮山在1998年被省政府批准东狮山为省级风景名胜区。2013年正式获得国家3A级旅游景区称号。那么,怎样看这只狮子呢?大家顺着我手指的方向看,靠近我们的这个山头是狮子撅起的屁股,而它正朝着山顶的方向等待着每天太阳的升起。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我们东狮山上就住着柘荣人民非常信奉的马仙,马仙是道教人家,我们整座山也是围绕道教来打造,就如我们面前的图腾狮子柱,它的高度是11.5米,就是因为马仙的生日是正月十五。两边图腾狮子柱上各有九只神情各异的狮子,象征着“九九归一”的美好愿望。那么大家猜猜看图腾狮子柱上面的狮子哪只公的哪只母的呢?有的人就说,这很好猜嘛,你看这只脚下有绣球,当然只有母的抛绣球啦!这是不对的,那只狮子脚下的绣球,它代表的是宇宙,男人都有宏伟的目标想要一统江山,当他得到天下的时候又想要千秋万代的传下去,于是便娶了母狮子,生了她脚下的小狮子,因此便构成了一副和谐的画面。

  八卦广场

  面前的八卦广场由著名的易经大师詹石窗先生指点所建的后天八卦,后天八卦有一个很好的寓意,就是旺财,能够旺我柳城。我们每年举行的马仙文化旅游节中,八卦广场作为迎仙的第一站,关于马仙的事迹以及与柘荣人民的渊源,等我们到马仙文化广场,我再一一给大家详细道来。平常的夜晚,八卦广场便成了百姓们载歌载舞的良好去处。

  十二生肖园

  现在在我们先到左手边看看台湾林宜山先生赠与我们的十二生肖园。它的雕刻者也是台湾人,侯金水先生。侯金水先生家境贫寒,他的雕刻技艺是他在捏土的时候被激发,从而自学成才,自成一派。眼下的十二生肖作品属于他的绝版作品,价值数千万。十二生肖园造型独特、全国唯一,大家可以去找找自己的生肖,在自己的生肖前拍个照留个纪念吧。

  关于十二生肖的起源,有着许多说法,东汉(与道教的创始一样,有1800多年历史)思想家王充的《论衡》是大家一致认定的记载十二生肖的文献,但是为什么选这十二中动物,又是按什么来排列它们的顺序,我们已经无从考证。

  汉族民间故事说:当年轩辕皇帝要选十二动物担任宫廷卫士,猫托老鼠报名,老鼠给忘了,结果猫没有选上,从此与鼠结下冤家。大象也来参赛,被老鼠钻进鼻子,给赶跑了,其余的动物,原本推牛为首,老鼠却窜到牛背上,猪也跟着起哄,于是老鼠排第一,猪排最后。虎和龙不服,被封为山中之王和海中之王,排在鼠和牛后面。兔子又不服,和龙赛跑,结果排在了龙的前面。狗又不平,一气之下咬了兔子,为此被罚在了倒数第二。蛇、马、羊、猴、鸡也经过一番较量,一一排定了位置,最后形成了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的顺序。传说故事虽不是对问题的科学解释,但它却体现了人们希望对十二生肖的选择做出解释的愿望。

  另一种说法,十二生肖的选用与排列,是根据动物每天的活动时间确定的。

  我国至少从汉代开始,便已经根据太阳升起的时间,将一昼夜区分为十二个时辰并采用十二地支计时法来记录这十二时辰(大时),每个时辰相当于两个小时,这样一昼夜便是现在所称的二十四小时。

  夜晚十一时到凌晨一时是子时,此时老鼠最为活跃。

  凌晨一时到三时,是丑时,牛正在反刍。据说也是牛开始耕田的时刻。

  三时到五时,是寅时,此时老虎到处游荡觅食,最为凶猛。

  五时到七时,为卯时,这时太阳尚未升起,月亮还挂在天上,此时玉兔捣药正忙。人间的兔子也开始出来觅食。

  上午七时到九时,为辰时,这正是神龙行雨的好时光。

  九时到十一时,为巳时,蛇开始活跃起来。

  上午十一时到下午一时,阳气正盛,为午时,正是天马行空的时候。

  下午一时到三时,是未时,羊在这时吃草,会长得更壮。

  下午三时到五时,为申时,这时猴子活跃起来

  五时到七时,为酉时,夜幕降临,鸡开始归窝。

  晚上七时到九时,为戌时,狗开始守夜。

  晚上九时到十一时,为亥时,此时万籁俱寂,猪正在鼾睡。

  东狮山是座道教圣山,十二生肖两两相对,六道轮回,体现了祖先对我们的期望和要求。

  “第一是老鼠和牛。老鼠代表智慧,牛代表勤奋。智慧和勤奋一定要紧紧结合在一起,如果光有智慧,不勤奋,那就变成小聪明;而光是勤奋,不动脑筋,那就变成愚蠢。这是最重要的一组。”

  “第二组是老虎和兔子。老虎代表勇猛,兔子代表谨慎。勇猛和谨慎一定要紧紧结合在一起,才能做到胆大心细。”

  “第三组是龙和蛇。龙代表刚猛,蛇代表柔韧,刚柔并济是我们的祖训。”

  “接下来是马和羊。马代表勇往直前,羊代表和顺。如果一个人只顾目标,不顾及周围环境,最后不见得能达到目标。但如果光顾及和顺,他可能连目标也失去了。所以,勇往直前的秉性与和顺紧紧结合在一起。”

  “再接下来是猴和鸡。猴子代表灵活,鸡定时打鸣,代表恒定。灵活和恒定一定要紧紧结合起来。”

  “最后是狗和猪。狗代表忠诚,猪代表随和。无论是对一个民族的忠诚还是对自己理想的忠诚,一定要与随和紧紧结合在一起,这样才容易真正保持内心深处的平衡。”

  关于十二生肖的排列,还有各种传说,这类故事,或似开心解闷的笑谈,或似贬恶扬善的寓言,文学成分较浓。但是,生肖座次的排定,决非一朝一夕,也不是一代人所能完成的。最初未必就是一次提名十二种,也许只有四五个,也许曾有过超额的局面,后来优胜劣汰,定额定员并定位了,一直传至今日。

  狮子岭

  在与自己的生肖亲密接触后,相信大家一定会好运当头。接下来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与我们东狮山相得益彰的狮子岭。狮子迎宾,自古吉祥。狮子并非是中国土地上的物种,但早在中国最早的古籍《竹书纪年》里就有离今约3000年前关于狮子的记载。直到公元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后,“殊方异物”的狮子和狮文化才被人们所认知,而这时候佛教也开始盛兴,这类为宗教教义服务的狮子文化也在中国生根落脚。而我们柘荣的狮子岭便集结了由古至今,各朝各代,名山古刹中具有代表性的石狮,形成了狮子文化的大观园。

  首先迎接各位领导的是北京金水桥边的明代石狮,这对石狮姿态雄伟,勇猛之中又透出和善与柔顺,这正是中华民族喜爱的性格和形象。天安门是国家重大庆典活动的重要场所,出入天安门就必须经过外金水桥,因此,金水桥与天安门具有同样重要的象征意义。据史料载,明代宗朱祁钰建成金水桥后根据朝臣建议,请来两尊石狮作证,让朝野德行最好的人先过金水桥。但是现在已经没有这种说法了,我们狮子岭随时欢迎各位贵宾的到来。

  接下来我们就要回到狮子在中国最原始的时代,来自四川雅安的东汉石狮,当时由西域国王送给汉武帝的唯一一只真狮被养在深宫中,平常百姓无法瞧见,人们只是知道这是一种比老虎还要厉害的动物,于是在雕刻狮子上,就出现了狮头虎身的神奇造型。而且在它的背上,还增加了一对中国特有的羽翼,体现了人们想要借助这只神兽羽化而登仙的愿望。

  这对北周的狮子出现了蹲式的造型,显得非常和谐。在当时佛教非常盛兴的时代,狮子出现了“吐赤舌”的文化,因为人们认为这样能够镇魔辟邪。

  第四对南朝梁国石狮身雕双翼、作行走状,造型概括洗练,棱角分明,大处着眼,胸前用浅浮雕的手法刻出中国特有的云纹。在那个战争不断的年代,佛教盛兴于中土,而这只狮子犹如佛之护法,给渴求安定的人们带来了一丝希望。

  隋唐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真狮的大量传入,使狮子在人们眼里成为真实的猛兽。褪去了身侧的羽翼,狮子在造型上完全告别了虎之形体,彻底摒弃了神秘色彩。我们面前隋朝的这一对,胸部高高隆起,前肢直伸,给人一种喜爱的形象。值得一提的是,隋炀帝开通的隋朝大运河,沟通了中国大地的东西南北,奠定了唐文化在世界上崛起的基础。

  唐朝的强盛在我们的第六对狮子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它来自武则天的母亲杨氏陵前,强健、饱满、丰腴就是这只狮子的概括,从它的身上我们仿佛可以看到唐朝时候人们的自信自足和舒展自由的情趣。

  同样是唐朝石狮的第七对,造型却与前面一对截然不同,“吐赤舌”的外来文化受到制约,湖南石狮缩舌为球,按照汉族的传统观念,舌为“灵根”,宜藏忌露,而又传说狮子爱玩夜明珠,所以便出现了口含灵珠这一造型。这对狮子还有一特色就是它身上的绶带,绕了它的身子一圈,又回到了原点,人们每天都要讲很多话,这条绶带就是警戒人们,说话要三思而行,说出去的话得要圆的回来。

  五代是中国的大分裂时期,战争不断,民不聊生,人民对安居乐业的渴望也集中反应在石狮身上。这对狮子口含绶带,项有铃铛,预示着百姓希望能够享受闲庭信步的安逸,项下的铃铛则预示着警钟长鸣。项上挂铃铛的风格一直影响至明代。

  宋至明清,社会文化开始世俗化,狮舞与狮崇拜也开始走向世俗化。宋代作为一个市民化的社会,世俗化的气息相当浓郁,人们把凶猛狰狞的域外异兽改造成了威而不怒、温文尔雅、吉祥赐福的“中国狮”。

  第九对是浙江严子陵钓台的宋代石狮,据说这对狮子在谢翱哭祭岳飞时受到感染,所以它的鼻子特大,裂嘴弧度也大,呈现出痛哭流涕后的“嚎吼状”。俗称“好鼻狮”,老一辈的人都说,以后找另一半要找个鼻子大的,因为鼻子大的人有福气呀。狮子前的绣球和盘成长结的绶带,喻示祈求子孙绵延、财源滚滚,大家一定不要错过抓住好运的机会,都上前去摸个希望吧。

  第十对山东孔林的宋朝石狮,远远的看去,这对狮子可不得了了,龇牙咧嘴的,很是凶猛,让人望而生畏。但大家走近点,仔细看看它们的爪子,是往内敛的,这对狮子就是这样世世代代保护着孔子及其后裔的陵墓。这对石狮也是典型的衙门狮,“衙门八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它们内敛的爪子是为了保护衙门里的人而生的,原来连狮子也通人性,开始欺负人了呢。

  第十一对石狮仿造的是河北石家庄烈士陵园的金代铁狮子。铁狮系女真族刁大哥铸造。金朝中期,女真族改汉姓、着汉服、学汉语,汉化的速度惊人,我们站在这对狮子的侧面来看,就会发现,与其说这是狮子,倒不如说是一匹狼,金朝在雕刻狮子的时候,融入了他们民族的图腾,别具一番风味。

  第十二、十三对都是北京孔庙的元代铁狮,一尊背驮莲花,身披障泥,怒目圆瞪,嘴巴紧闭,据说这是成吉思汗的坐骑,陪他厮杀无数战场,见证了元代版图一点点的扩大。障泥上的舞龙浮雕精美,更增添了它的王者气质。一尊为蹲式,鬣毛呈漩涡状,富有动感,显得较为温顺。元朝统一后,为了统一思想弘扬国学,在北京建了孔庙,并根据左庙右学的礼制,在孔庙西侧建了太学,也就是现在的大学城。这对铁狮在孔庙前饱读诗书,沾染了不少文气,显得特别的雍容大度、富有文采,是狮子群里的文曲星。

  第十四对上海豫园的元代铁狮。在八年抗战期间,这对铁狮曾被日寇劫往日本,准备作为制造屠杀中国人民的枪炮。幸好在运输途中,被日本汉学教授发现,他从铁狮底座的汉字中认定,这是中国古老的文物,才避免了铁狮被熔化的厄运。日本战败投降后,这对铁狮回归上海豫园,据说这对狮子曾面对祖国的方向留下了两行清泪,故又称“望乡狮”。

  现在让我们来说说“明清那些事儿”,狮子在中国经历了神兽和猛兽期,一到明朝,狮子的造型被宠物化、拟人化,亲民而从不伤人。

  第十五对明代相视嬉戏的石狮,现存上海蓬莱公园,他们已经褪去了猛兽的外壳,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许多人将他们安放在住房门口,用来避邪纳吉,给家里带来好风水。

  第十六对也是明朝的狮子,现存宁波天一阁。天一阁建于明中期,是我国存最古老的私人藏书楼,也是世界上现存历史最悠私人藏书楼。明朝是个酷吏的朝代,所以人人都讨好皇帝,生怕一个不小心,脑袋就搬了家还连累家族成员,就连狮子也是讨喜的模样,我们只能用“可爱”一词来形容这一时期的狮子。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去走走离我们最近的末代王朝----清王朝的狮子雕塑风格。清代追求装饰美,哗众取宠。狮造型种类空前丰富,雕刻手段千姿百态。与唐宋狮子相比,这时的狮子神韵不足,精细有余,多有头大脚细之嫌,趋向纤细、玲珑。但是,种类趋向多样化。南狮、北狮、宫廷权贵狮和民间风俗狮,争芳斗艳;麒麟狮、鱼身狮、风狮、火云狮、门墩狮、压棚狮、石敢当狮、墨斗狮、砚床狮、木床狮、椅腿狮、面具狮,等等,各竞风流。

  第十七对是清朝北派石狮,双目圆瞪,显得端庄而有趣。清朝时期出现了一大批能工巧匠,狮子精雕细琢,呈现出“人狮和谐”的景象。

  第十八对是我们南派的狮雕代表,少了北派狮雕的庄严威武,多了江南女子的乖巧玲珑,体小耳大,显得头重脚轻,头上的如意绶带更增添了其灵气。

  咦?为什么要放两根柱子在这儿呢?呀!原来是两只风信狮啊!这两只狮子可不得了了,都能够直立行走,还披着时尚的披风呢!在东南沿海及台湾等岛视之为神,尊之为爷,有“镇风止煞,祈祥求福”的作用。

  大家有去故宫的话,就能看到我们的第二十对故宫狮了,雕刻精细,线条刚劲,凛然端坐,威不可侵,具有王者的气质,绶带上的小狮子头便象征着它高高在上的狮王宝座。

  第二十一对,简洁、洗练,与现代生活节奏相符合的狮雕----20世纪30年代香港中国银行石狮,造型上吸收了南朝狮雕避邪的一些特点,如张口、吐舌,有些仿古又具有现代艺术气息,别具一番风格。

  第二十二对,来自旧检察院门口的狮子。它们的造型有些独特,虽然也是一对公婆,但却是公的张口,母的闭口。这与我们汉族中男主外女主内的伦理观念相符合,这是丈夫在提醒妻子少说话,多做事。

  阶梯上头的那对是来自我们西坪古街的土狮子,是最后一代打石人留下的。溪坪街是宋代礼部侍郎陈桷的发祥地,也是古代闽浙才子进京赶考的仕途之路。溪坪街有句民谣叫:“上街打铁仔,中街生意仔,下街读书仔”。陈桷前后五代出了不少朝官,有“陈门金花,五世显宦”的故事。现存的民居大多数是清朝和民国的建筑。届时大家可以去走一走。

  另据《柘荣县志》载,民国14年,柘荣一度出现怪兽,形状似熊,能立行,一步跨一米多远,从福鼎管阳入柘,沿途挖吃新埋死尸,人称“扑马”。后来,人们发现有石狮的墓穴保存完好,于是人们对石狮的敬畏就多了一层。

  山门

  这雄伟壮丽的山门,也是目前福建最大的山门,号称“福建第一门”,长21.6米,高11.99米,宽4米,说它是“福建第一门”是因为它是双排石制结构的山门,全部由花岗岩组成,就连这长长的柱子,也只由一块石头打磨。又因为全都是石头构造,不能使用钉子,所有连接用的都是石桙。而大家仔细看看上面的配饰,就会发现精华所在,很多地方的配饰一般都是龙或凤,但我们用的却是狮子。狮子在柘荣,已经成为了一种象征,它能辟邪、预示灾难,保护我们的平安。东狮山的山门,还有一个奇特之处就在于它的对联,这对联是通过扶乩而来的。所谓扶乩,即是民间巫神在沙盘上写出预示吉凶的话,(《红楼梦》中就有“堂上设了乩坛”的记载。)但要完成这种扶乩至少需要三个人密切配合,其中两个人各用一只手扶住丁字形木架的一端,神灵下降的时候,两个人的手就会不自觉的同时抖动,丁架交接处的下端就会在撒有细沙或香灰的盘上划出字迹,第三个人的作用便是记录沙盘字。扶乩问事在柘荣民间还是比较流行的,特别是与修建宫观庙宇相关的事情都要通过扶乩决断。比如当年在东狮山建青云宫的时候,就是通过马仙扶乩指点完成,包括供电的方位、朝向、高度、参与建设的人员、开始建设和完工时间都写得清清楚楚。现在东狮山建设的一些重要事项都是承续古有做法通过扶乩指点完成。

  山门上的字正面由省书法协会会长陈奋武先生提写的“东狮胜境”,背面是“正道辉光”(由世纪正鑫集团郭正光董事长捐建)。

  在东狮山山门左侧,裸露着三块天然的石头,远远看去就是一个品德的“品”字,字从三口众人品,品代表品质高尚、品德优良,巧合了捐赠者慷慨解囊的人品,所以我们现在还原它的样子排列。品德是评价一个人的重要标准之一,当我们走近一点,从侧面来看,就会发现,这是一只仰头朝着东狮山顶听经的乌龟,关于这个乌龟的来源,有一个神秘的故事。

  公元1004年,柘荣大旱之时,众人徒步前往浙江鸬鹚请来马仙祈雨,马仙来到东狮山便在山上开堂讲经,大家都虔诚的俯首听经,这只乌龟爬的非常慢,等它来到山上,马仙已经讲完准备离去,乌龟一急,不知哪来的力气,用力一蹬就咬住了马仙的裙摆,马仙说到“你虽有心却无力,众人将要散去你才来到。看你如此虔心,你回到山下山门之处潜心修炼,千年之后我再助你得道。”说罢 ,拂了一拂衣袖,乌龟便落回原处。马仙转念一想,这只乌龟若是呆在这山包之中,没有水源,别说千年之后修道成仙,会不会熬得过这个旱季都是个难题,于是又在乌龟的身旁点了几个泉眼。公元2004年,柘荣人民在修建山门之时,挖去原有的山包,这只金龟才呈现在人们眼前,而且看这乌龟后头的两块石头,像不像是它下的蛋,我们说这是一只金龟,它下的金蛋正不断的滚向县城,给柘荣人民带来财运。

  而右边堆积在一起的九块石头则代表着我们的九个乡镇,这也是由天然的石块组成,最大的那个代表双城镇,其它八个乡镇环绕它的四周,表示九个乡镇共同发展。

  金蟾朝圣

  这块石头叫金蟾朝圣,蟾蜍石马仙的化身,每年的马仙文化旅游节,福首们将一个瓶子放在马仙住的灵岩宝洞里,如果有一只蟾蜍自愿的跳进瓶子,那么就代表着马仙愿意让我们接下山去。

  为什么这样一位美丽的仙女,她的化身却是蟾蜍呢?这里面还有一个故事。这只蟾蜍,据历史传说记载,周朝末年它就在这里修炼,并得到赤脚大仙的点拨,但是悟性不高,不成正果。到了晋代又得陈平仙师的通灵符咒,也未成正果。但是他坚持不懈,一直等到宋朝元统二年马仙从浙江景宁鸬鹚殿迁到东狮山灵岩洞府修炼,才有了知遇之缘。马仙在东狮山象鼻山开讲传经时,它总是第一个到,最后一个离开,非常认真听讲悟道,最终成仙,成为马仙行云布雨的助手,人称徐洞主。

  三曹院

  三曹院始建于后唐清泰元年934年。三曹院,人们往往容易联系到建安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实际上是“三朝”的口误。所谓三朝指的是,古代姑娘出嫁后第三日要到宗庙祭拜先祖,此后,媳妇才正式被承认为男家成员。而且,新娘结婚第三天要下厨房烹调,做菜肴食品奉献公婆品尝,表示家庭新成员对老一辈的孝敬,同时奉献一份给先祖。三朝日还有“试针”的风俗,“要得富,三朝做条裤”。

  试针即试一试新娘的针线活,一般于三朝日下午开始,新娘给婆婆做一条古式大腰裤。大腰裤是针线活中最难的活计,从裁剪到缝制,要新娘独立操作。

  俗话说:“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通过“三朝”风俗,可以使家庭和谐,夫妻恩爱。大家可以看这棵树就是典型的连理枝,同根而生长出两个粗壮的分支,远看如同佛手合掌念经祈福,因此被百姓亲切地称为夫妻树。

  仙掌泉

  我们现在到达的地方是“仙掌泉”,仙掌泉在清朝就有文献记录,据清朝地理学家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一书记载:“柘洋东山,东望海外数百里。有泉一勺,大旱不竭。”这里的“有泉一勺,大旱不竭”非常形象地描述了仙掌泉涓涓细水、四季长流优美景观。关于仙掌泉的传说有两种:

  一种是指何仙姑和吕洞宾在这里下棋对弈的时候口渴,顺势往岩石上一插,仙水汩汩而出,大旱不竭。《我心中的东狮山》一歌有一段描述的也是这里的情境:“在我心间,有一座奇山,山里云游醉八仙,七彩祥光布仙缘,云中的棋盘掌心的泉,绝壁的岩板一线的天。”

  另一种就是与我们的马仙有关了:在柘荣大旱之际,人们总是会在仙屿庙设坛祈雨求马仙。有一年,干旱到无处找水喝,在设坛祈雨的时候,马仙托梦给一位福首,告诉他东狮山的一块岩石里有水。福首醒来顿觉奇怪,石头这么能生水呢?马仙便说,找到那块岩石的时候,将它上面的一丛草拔出。福首醒来立刻告诉了所有人,当他们找到这块岩石时,发现周围的草木早已被太阳晒的快要枯萎,唯独石头中的这棵草,依然生机勃勃,随后将草拔出,果然有泉水汩汩流出,而洞口刚好够一人的手掌伸入,于是取名仙掌泉。由于这里的泉水充满仙气,很多游客来这里取水回家泡茶,可以延年益寿。

  观音洞

  大家看,这里是滴水观音圣像。观音洞的观音塑像是由天然的大岩石向内雕凿而成,观音高9米,宽6米,是百姓朝圣之地。对观音菩萨大家一定不陌生,从字面解释就是“观察世间民众的声音”的菩萨,是四大菩萨之一。他相貌端庄慈祥,经常手持净瓶杨柳,具有无量的智慧和神通,大慈大悲,普救人间疾苦。当人们遇到灾难时,只要念其名号,便前往救度,所以称观世音。在佛教中,他是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座下的上首菩萨,同大势至菩萨一起,是阿弥陀佛身边的胁侍菩萨,并称“西方三圣”。(正规佛教认为观音是远古时代的一佛,名叫正法明如来。民间信仰另外为观音立了一个身世,最著名的是妙善公主的传说:古代妙庄王有三个女儿,名为妙因、妙缘、妙善。庄王为她们择婿,大女、二女顺从,三女妙善坚拒,执意出家为尼。庄王大怒,将妙善赶出宫去。后来庄王得了重病,危在旦夕。妙善变化成一老僧向庄王进奏:“只有至亲的手和眼方可医得。”妙庄王要求大女、二女献出自己的手和眼,结果遭到白眼拒绝,倒过来反而骂老头子拎不清。老僧劝庄王去求香山仙人,香山仙人乃妙善修行而成,当然同意了这一请求,割手剜眼献给庄王。庄王服后,霍然病愈,见香山仙人断臂缺眼,心中过意不去,便叩拜天地呼吁,求仙人重长手眼。过了一刻,香山仙人竟长出一千只手和一千只眼,这便是千手千眼观音菩萨。她与妙庄王畅叙父女之情,庄王听从她的劝诫,皈依了佛门。传说有一妇女,心地非常善良,平日修桥铺路,布施贫人,但直到四十岁尚无子嗣。观音便上奏天朝,玉皇观诺准奏,即遣天吏往太上老君求取广嗣灵丹两颗,传令为此夫妇赐子。“观音送子”讲的就是这个故事。民间把“观音”视为大慈大悲的化身,通常讲的“菩萨心肠”也是这个意思。)

  白马园(白马将军)

  有一年端午节前,倭寇大举进攻柘荣县城,柘荣军队无力抵抗像浙江方向的戚家军求援。戚继光因要抗击浙江方向的倭寇,便派他手下一位将军率领小部队前来支援,因其骑着白马,故大家称其为白马将军。白马将军与城内柘荣的军队内外夹击,在端午的前一天便将将倭寇打的落花流水,溃不成军,往郊外赤岭方向窜逃,人们欢欣鼓舞,时值端午,人们将家里包好的粽子拿出来款待白马将军及其军队。正当人们欢天喜地的准备迎接端午时,白马将军得到情报城外倭寇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民不聊生,遂立即带领部下杀出城外,不想中了倭寇的埋伏,等城内军队赶来时,白马将军及其部队已经壮烈牺牲。人们为了纪念这支勇敢的军队,在东狮山上建了白马园,世代供奉白马将军。柘荣在外地的乡贤,自发的集资,打造了一只白马,但因交通不便,无法运到白马园,现在暂时先摆放于白马园上头的公路。

  清云宫

  “三清是道教对其所崇奉的三位最高天神的合称。这三位最高天神指:“玉清境清微天元始天尊、上清境禹馀天灵宝天尊,太清境大赤天道德天尊。其中所谓玉清境、上清境、太清境是所居仙境的区别,清微天、禹馀天、大赤天是所统天界的划分,而天尊的意思则是说,极道之尊,至尊至极,故名天尊。

  青云宫四周一共9个山头,七星加左辅右弼,保护着倒地莲花心(马仙宝座),最初青云宫是82年建的,当年马仙只在金龙洞修养,柘荣信众去参拜很不方便,大家就很想修建一座行宫,却不知修建在哪。正当各位福首非常着急之时,有一个晚上马仙托梦给一位信袁的福首,她说她的行宫要修建在五岳莲花之地,那哪是五岳莲花之地呢,马仙在梦中带着他来到这里,她说你从这里找,找到倒地莲心,那就是我的宝座,我的行宫就修建在那里,后来大家就在这里挖开寻找,终于找到了倒地莲花心,那块宝座,于是就定将青云宫修建于此,呆会儿我们一起前去看青云宫和马仙的天然宝座倒地莲花心。大家看青云宫后的这座大山头在城关看很像一个火炬,以前的柘荣城关经常着火,大家认为是这原因。后来青云宫修建之后,在面前修建一座七星池,摆放辛字,在五行中,辛属金,金生水,水克火,此后城关就很少有大火了。道教中讲究“道法自然”:天大,地大,人大,道大,任何的事物和都要遵循自然法则。(到马仙宫前),马仙的叩拜:左手在外,右手在内(左手为净手)拇指太极交叉成握拳,到双目平,向下到丹田,下跪,脚呈八字,右手掌下,左手掌上覆盖是十,头抵一,共八十一,三次就是三拜九叩。

  清云宫是马仙的行宫。因为马仙是住在灵岩宝洞中,信众平时要朝拜不太方便,于是人们就寻思着给马仙建座行宫。马仙知道后就托梦给一位袁姓福首,说:我的行宫需要建在莲花的中心。于是人们四下需找,原来清云宫的前面有九座小山包就像一朵盛开的莲花,而现在清云宫的位置就是莲花的中心,1985年春,人们集资创建了两层琉璃瓦的五叶莲花六角亭。1992年重建了清云宫。

  清云宫前面的七星井与七星池相连,这其中又有七个拐角七口小井。早前,在县城的方向看东狮山就像一把火,所以常有火灾,后来通过扶乩的方式,在清云宫前面建了七星池,池里的七块石头上都刻有辛苦的“辛”字,因为辛通金,金生水,而水则克火,这样县城的火灾就减少了。

    马仙

  现在再由我来给大家讲讲马仙的故事。

  马仙与妈祖、陈靖姑并称为福建的三大女神。那么马仙是怎样从一个纯朴善良的孝女,被社会尤其是士人关注、传扬、充实和改造后成为民众社会生活中的多功能神灵的呢?今天我给大家讲讲这其中的故事。

  在唐明宗的时候,他的手下有两员大将,他的儿子李从珂和他的女婿石敬瑭,这两人都骁勇善战,但又互不服气。公元934年李从珂做了后唐皇帝,两人的矛盾激化,公开对垒。李从珂派了几万人马攻打石敬瑭所在的晋阳城,石敬瑭抵挡不住,便投靠契丹国并与契丹联手,公元936年的时候,石敬瑭推翻了李从珂,做了契丹的儿皇帝。

  马仙的父亲,人称马二公后称马相公,不愿在儿皇帝王朝为官,便弃官与卢夫人回原籍浙江秀州华亭白马山隐居,修德布施,村里人都称马二公为活菩萨。可是马二公夫妇还未生育子女,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卢夫人就经常向天祈祷,希望上天赐个一儿半女,马二公夫妇德行高尚,又诚心可鉴,终于感动上天。有一天夜里,卢夫人梦到有三颗星星飞入口中,不久,卢氏便有了身孕,连生了三个女儿。大女五娘生于天福五年庚子(940年)七月十五日子时,二女六娘生于天福七年壬寅(942年)十月十五日子时,三女七娘就是我们的马仙了,她生于后晋开运元年(944年)正月十五日子时。她生时,蓐涌异香,五色祥云芬绕其室。马仙自幼聪慧,秉性高洁,深明玄理,怀有慕道济世之心。

  时值天下大乱,马二公为回避朝廷再次起用,便带着妻女到瑞安百丈岩居住。忽然有一天,马二公把三姐妹教导床前,说到“我昨晚梦到自己乘着白云冉冉升起而走,想必是要和庄周一起游览天下去了,你们三姐妹应奉养母亲修道,最重要的是要孝顺。”话说完就闭目去世了。忙完二公后事后,在卢夫人的弟弟卢舅的劝说下,全家人准备搬迁到十三都景宁鹤溪鸬鹚村,路经青田县双港乘竹筏时,年幼的马仙不慎落水,她手扶柏叶,漂流不沉,而且衣衫也没有湿掉。最后被义士李九君救回家。李九君跟他妻子说到“这女孩骨相非同一般,要好好招待她”。

  话说卢夫人他们在马仙落水后悲痛不已,一路寻找,走到鸬鹚村鹤横山岭边,见这里山青水秀,地盘开阔,就决定在这里安定下来。同时,李九君遍访马仙家人消息,到鹤溪时得到大均仙姑指点,终于在横山岭后找到马仙家人,全家团聚。马夫人万分感激李九君救命之恩,吩咐三个女儿叩拜谢之,宰鸡款待李九君。李九君留下居住月余返归。

  马仙三姐妹日夜耕织,侍奉老母亲,同时,马仙的道行也日益精进。

  有一天,马仙起了个大早,将三姐妹织好的纱布拿到集市上出售换米,正走到赤岩石门的时候,玉帝派的一位神仙化为鹤发老人下凡,欲渡马仙成仙。马仙见老人忙行礼让路,老人以财、色、猛兽三试马仙,马仙于钱不收,于色不理,于猛虎不畏惧。老人知道马仙不凡,便现出真身并开示:“你孝顺善良、胆略超人,玉帝令我渡你,不久你便可成仙。”仙人解下葫芦,取出赤金仙丹给马仙咽下,又在囊中取药交给马仙。对马仙说成仙的所有方法秘密都在里面,并说“惟行道可格天心”。

  马仙吃下丹药后,就有翔云驾雾的本事。卢夫人生病,想吃沐溪的鱼羹,而沐溪离鸬鹚有百里的路,马仙片刻功夫就将鱼羹送到母亲床前,鱼羹还冒着热气。但是卢夫人不知道女儿有仙法,责怪元君是妖术变化来的,随手一挥鱼羹泼在房前地上。相传鱼羹泼到的地方化成了一潭深壑,至今仍在马仙老祖殿内右边,当地信众把它看做求子、祈雨的圣地。

  到宋建隆三年(962年)七月初七日,马仙18岁带体飞升成仙。

  那么柘荣又是如何与马仙结下如此深的渊源呢?

  柘荣有文字记载崇拜马氏天仙始于宋景德元年甲辰(公园1004年)。当年柘荣与江淮一样大旱如焚,民宗纷纷叩天祈雨。柘荣信众在城西仙屿顶设坛,步行240多里至浙江景宁鸬鹚岭迎马氏天仙。马仙第二天便显灵于东狮山之巅,不日天降甘霖、滋润禾苗,当年五谷丰收。

  马仙云游天下,惠宗元统二年甲戌(公园1334年),马仙见东狮山群峰耸立,草木丰茂,景色清幽,叹为人间仙境,便从浙江乔迁柘荣东狮山灵岩洞修炼。从此,马仙大德化灾、普降甘霖,驱除瘟疫、保境安民,崇尚孝道、启迪教化的神奇故事不胜枚举代代相传。故有“天下大乱,柘荣不乱;天下无收,柘荣半收”之说。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福建省最高的户外女神雕像------马仙。马仙雕像是由妈祖的同一班人马打造的,这也是厦门大学的李维祀教授绝笔之作。马仙身着宋朝的典型服饰,塑像高25.13米,由道教的吉数1.3.5.7.9之和而得25。尾数的0.13为鲁班的出头尺,象征着财、印、吉,而且马仙也是在13岁的时候得到仙人的指点的。这尊塑像分为三个部分,最底下的乃是马仙得到成仙的百丈岩,中间部分便是马仙脚踩的祥云,马仙自身高度为18米,代表她十八岁得道成仙。整尊塑像由365块花岗岩组成,象征着年年365天,马仙保佑我们天天平安。

  马仙左手的雨伞便是她的法器,关于这个雨伞,还有一个故事。有一天马仙到集市售布换米回家之时,突下倾盆大雨,河水上涨,许多村民无法过河,马仙便将手上的雨伞放入河中,将村民安全送达对岸。这时有一个郎中,叶大郎挑着他的草药,请求马仙渡他过河,马仙看着他的草药说,“我渡物不渡人,渡人不渡物。”叶大郎立即将草药分给乡民,马仙渡他过河后,叶大郎跪拜马仙说“我愿意跟随你修道。”后来叶大郎便跟随马仙身边,我们都称他叶大帅。

  扶乩之说

  马仙信仰在浙江南部和福建大部分地区广为分布。千百年来香火经久不衰,与莆田妈祖、古田临水夫人陈靖姑同为福建民间信仰三大女神。马仙得到闽浙广大信众的千年顶礼膜拜除了因为信众对马仙以孝成仙观念的认同外,更多的是马仙成仙后的诸多灵验传说。

  早在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当时的柘荣旱情如焚,信众在仙屿顶设坛,又远道前往浙江景宁鸬鹚,恭迎马仙而祭祀祈雨,马仙于是显迹于东狮山之巅,。这年,柘荣境内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柘荣又大旱,信众设坛求马仙降雨,果然应验,禾苗庄稼得救,当年取得丰收。为了报答马仙施雨济民洪恩,溪坪太学生陈孔濠与林开国两人为首组织柘荣十三境信众重新兴工再建仙屿,福宁府郡守方传檖与霞浦知县周相均送上“以昭灵贶”的匾额。时过五年(1820年),柘荣又遇大旱年景,信众又迎仙求雨,果然应验,福宁府郡守诚安颜送上“法雨均沾”匾额以报答马仙的鸿恩。后来信众每次遇到干旱就设道场迎仙祈雨,一直延续至今。所以,柘荣才有“天下大乱,柘荣不乱;天下无收,柘荣半收”的说法。

  在社会文明进步的现在,许多关于神仙的伟大已经成为遥远的传说,但马仙信仰在柘荣非但没有衰弱,反而更加兴盛,还申请成为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又是为何呢?通过走访一些信众福首,才得知原来马仙还有一项神奇的功能——扶乩降示。所谓扶乩,即是民间巫神在沙盘上写出预示吉凶的话,(《红楼梦》中就有“堂上设了乩坛”的记载。)但要完成这种扶乩至少需要三个人密切配合,其中两个人各用一只手扶住丁字形木架的一端,神灵下降的时候,两个人的手就会不自觉的同时抖动,丁架交接处的下端就会在撒有细沙或香灰的盘上划出字迹,第三个人的作用便是记录沙盘字。

  根据新政反应,马仙的扶乩降示十分灵验,特别在预示吉凶、决疑治病,选日子择吉地等方面尤为见效。

  据传在民国时期,仙屿庙里魏允禧等福首们商议要制作一个宫鼓,牛皮已经准备好了,可是却缺少一段适合的杉木做鼓桶。福首就请马仙指点。经扶乩显示:“城里袁开茂处有”。福首找到开茂说明来意,开茂说:“家里确实没有杉木。”福首无奈,只好再请马仙降乩明示,乩盘显示:“在开茂价的牛栏里。”福首立即再去开茂处,果然发现有一段杉木,而这段杉木刚好够做一个鼓桶之用。

  宫鼓做完后,需要再雕塑一身出宫游巡的软身叶大都元帅,到了给元帅上大红脸的时候,却发现没有朱砂颜料,走遍全城店铺也买不到。福首又请马仙降乩指点,乩盘字迹显示“溪坪下街魏昭金处又”。福首去找魏昭金,魏昭金说已经停业几年没有进这货。福首回来后,再行降乩,乩盘显示:“夹在其书中”。福首又去找魏,魏昭金翻开书本,果真发现有红朱砂,刚好制作叶元帅的一个面部。

  扶乩问事在柘荣民间还是比较流行的,特别是与修建宫观庙宇相关的事情都要通过扶乩决断。比如当年在东狮山建青云宫的时候,就是通过马仙扶乩指点完成,包括供电的方位、朝向、高度、参与建设的人员、开始建设和完工时间都写得清清楚楚。现在东狮山建设的一些重要事项都是承续古有做法通过扶乩指点完成。

  祭祀

  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为马氏天仙三位姐妹圣诞纪念日,柘荣十三境的福首就会收取福民敬献的香金,请法师,写疏文做法事,祈保福民一年四季平安,诸事利益万事亨通。中午回办一餐,愿意来就餐的,就献上一餐的伙食费,这叫:散福,大家会平安吉利。这种习俗代代相传至今,香火越来越旺。

  平时,信众来上香并没有固定的时间,但是每月初一、十五或神在吉日就特别热闹,香客源源不断。信众自己要祈祷马仙庇佑的内容,叫:许愿。有的会请法师办理,摆上供品,写文疏。有的不请法师,摆上供品自己说,这叫:许口愿。信众到一定时间,认为许的愿望已经实现,就再请法师,摆上供品和许诺的报恩物品写上疏文,说明上次某年某月某日许的愿进行答谢鸿恩,再进行祈保,这叫:暖愿。有的信众认为已许的愿为报答马仙的鸿恩,献上供品并献上许诺报答的物品,请上法师写了疏文,不再延续称为”还愿“。

  遇上干旱或瘟疫流行年景的时候,就由十三境福首组织十三境福民进行迎仙,祈求马仙降岳仙庙,请文武法师做法事,祈祷马仙召圣行云致雨,驱遣瘟疫。

  十三境是怎么来的,是按什么来划分的,现在已经无从考证。十三境分别为:岭口境、东峰境、上城境、后营境、前营境、溪坪境、湄洋境、前山境、洋边境、东源境、西宅境、太阳(洋)境和濂溪境。

  迎仙活动是不定期的,遇到干旱等突发性灾难事件、瘟疫传染等,十三境首事就组织信众迎仙降岳到仙屿庙立坛设道场诵经祈祷平安。迎仙一般都在夏秋之际。决定迎仙的时候,先由十三境首事推荐总管与中军,选出上仙山人选通过问金杯同意人选,组织后勤人员,组成临时机构,选择上山的吉日良时,每个境的福首鸣锣,告知信众吃素斋,(要等到马仙送还灵岩宝洞后才能不吃素斋)。虔诚斋戒,街市禁止屠宰。各境福首奉地主香炉、香袋于仙屿庙。主事择吉日吉时开坛上疏启奏,文代要烧七函八牒或九函十二牒,符使状牒两张,武科烧通天状两张,安疏状两张,这叫发函,然后问上山时间金杯,如果能够领杯了,上山的福首弟子就沐浴上东狮山灵岩宝洞祈祷,这叫上仙山。上山后,吃住在灵岩宝洞,文科两人,武科一人,福首和弟子七人,马仙没有下降前他们的生活用品、饭菜和香信斋供又后勤保障供给。在灵岩宝洞,文科一天发两次疏文科恳求马仙下降济万民,武科一天上一次“楼”问马仙愿不愿意下降,这叫领杯。领杯后,恳求徐洞主出现,叫显迹。徐洞主进入金杯的时候,灵岩宝洞中会发出轰然巨响,经过中军确认无误,便可进行接仙活动。

  在迎仙期间供奉几天后便开始按十三境的顺序,将马仙神像銮驾、仙瓶銮驾和叶大元帅神像銮驾逐一巡游十三境,在每个境供养一天,保一方百姓平安。巡境后回马仙庙继续设道场诵经,供上几天,最后这几天,安排未满十六岁的人“过关”,满十六岁的“移身转斗”等。

  送仙回灵岩宝洞那天,则更为热闹。事先选好吉日,仙驾所到的路上,两旁迎送的人都持香肃然下跪、磕拜。一路上锣鼓、仙乐、鞭炮等不绝于耳,场面盛大,尤为壮观。仙驾到仙坪、下桥,就由护瓶者奉归灵岩,各境信众则各自奉归本境地主回境中宫庙。

  迎仙活动始于1956年夏,至今还在流传,越发壮大。

  仙人棋盘

  坐落在东狮山普光寺东北部高丈余,面约两丈见方,环境幽雅,清秀宜人。相传很久很久以前,有两位神仙云游至东狮上空,见这里奇花异草,风景秀丽,两位神仙就祥将于棋盘岩下弈棋逍遥。刚巧,此时有一樵夫挑着柴火路过这里,樵夫本是棋迷,见两人在此弈棋,就把柴火撑歇在路旁津津有味地欣赏他俩对弈。看的入迷,也就不想走了。肚子饿了,就顺便从路边桃树上摘几个桃子充饥,棋子联围三局,也见路边的桃花开了三遍。这时两位神仙耶发现了他,说道:“你怎么还没走。”樵夫一看,柴担都腐烂了,柴刀都生锈了,刀柄也腐的松落了,才想起该回家了。当他回到家里,老婆孩子感到惊奇,原来时间已过去三年。当初上山砍柴没有回家,乡亲们到处寻找也不见,今日却自己回来了,全村人异常欢喜。这时,他悟到自己定是遇上了神仙,立即带领村民赶到原处,却什么也不见了。从此人们就把这块仙人下过棋的大石称作棋盘岩。

  试剑石

  传说袁天禄建的城墙,抵御了倭寇的侵袭,人们生活安乐无忧。但袁天禄的眉头却无法舒展开来。原来是他身为一个将军,手上却没有称手的兵器,很是烦恼。马仙看到袁天禄时时为民着想,自己的事情却无法完成,于是便在袁天禄睡觉时偷偷在他的卧房里放上了一把宝剑。袁天禄一觉醒来,那碧如秋水的剑身和古拙雕刻的凤型便吸引了他的注意,想起昨晚在迷迷糊糊中好似看见有仙女降临,人们便告诉他定是马仙给他送剑来了。袁天禄便带上宝剑来到东狮山感谢马仙的馈赠。部下见东狮山上石块众多,便建议袁天禄试试宝剑能否削铁如泥。袁天禄抽出宝剑,往旁边的大石头上挥去,石头应声裂成两半。这便是试剑石的由来。

  元代双城城堡

  双城城堡,位于柘荣县双城镇,两城隔龙溪相望,相距最近之处约百米,俗称“上城”和“下城”,合称“双城”,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始建,袁天禄倡筑,后经多次重修。相传明朝初年,明太祖恩赐开国元勋左丞袁天禄回柘荣建筑城墙。天上的神仙都帮助袁左丞。有一日天空忽然有人喊到:“靠西呀!靠西呀!”那是神仙在指点袁左丞,要把城墙由西边筑起,将小山(七星墩)围进城里。不想袁左丞误听从溪边筑起。故此临时下令把城基移到东向的溪边起座,反而把柘荣城的龙脉损害,把七星墩圈到了城外。玉帝想助袁左丞一臂之力,便派神仙下凡在东狮山顶锯开岩石,供袁左丞筑成用料。神仙把锯好的石板点化为猪,猪自己走,对面迎来一位老妪,神仙问老妪:“你从前面走来,我的猪前面已经到哪里哦了?”老妪答曰:“我只看见是石板,没看见什么猪。”被老妪这一点破,所有石板就不动了,至今石板仍在东狮山上,风景甚是幽美。神仙只得再次回去锯石板,而袁左丞建城墙的速度非常神速,石板还未锯好,整座城墙已经完工。神仙只好返回天庭复命。那些石板便屹立在东狮山上,百姓便把它称作“仙人锯板”。城墙用毛石和河卵石砌造,现存城墙566.2米。“双城城堡”的建筑格局为全国罕见,对于研究我国古代海防建设史、抗击外来侵略史和建筑史等方面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1989年,被列为第二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被列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药博园

  这里是 “药博园”的山门,石头上镌刻的“闽东药博园”七个大字,是一位关心、支持柘荣药业发展的领导亲笔提写的,遒劲有力的大字充分体现了上级领导对发展柘荣药业的高度重视。这边大家看到的是闽东药博园的规划示意图。整个“药博园”规划用地5000亩。我们现在看到的是一期规划,用地面积1000亩,共分为15个种养(殖)园区。这两旁边是中药材种植示范区,从这山门开始,沿路上去分别是:杜仲园、原生药用植物园、药用动物养殖园区、珍稀濒危药材园区、花类药区、辛荑区、杨梅区、厚朴辛荑混植园、板粟区、三尖杉、红豆杉园区、黄柏区、木本药区、水生药物植物园、中华大枣园、藤本药区等15个药用动植物园区。园区从北到南规划建设天然游泳池(已建成,在规划图的北部,这里标不进来)、胡芦亭、荷花湖、接待中心、中药保健馆、百草茶馆、雷竹观赏区、太极八卦健身区、脚底按摩小径、烧烤区、展馆、观鹿台等集旅游、观光、休闲、渡假、养生保健于一体的一系列配套设施。站在前面的领导和来宾一定看到了规划图上的一副对联,左边上联是神州到处有亲人,不管生地熟地;右边下联是四季何时无芳草,可知春花冬花。这里的生地、熟地,春花、冬花都是祖国传统的中药材。

  春花、冬花,祝愿年青人结伴而来,到我们柘荣――国家生态示范区,能花前月下、风花雪月、风月无边。生地、熟地的意思是欢迎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多来柘荣视察、多来柘荣指导,一回生、二回熟,生地也变熟地。就如李白诗句中说的:“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柘荣早在清代就开始种植药材,数百年来民间始终保持种药营生的传统。解放后,历届党委、政府都十分重视中药材生产。近年来,县委、政府把“以药兴县、以药富民”作为战略决策;把构筑“闽东药城”作为今后一个时期的奋斗目标。

  “药用植物博览园”(以下简称“药博园”),是构筑“闽东药城”,的标志性工程。是展示柘荣药业发展特色、成就和“中国太子参之乡”时代风采以及体现“闽东药城”深厚地域文化和“建设国家生态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城市森林”景观。它的建成,必将使其成为柘荣东狮山这一省级风景区最具吸引力的景点。并可为全县、全市乃至全省药用植物的研究和教学提供基地,为大中专院校学生实习提供“露天试验室”。其科研和科普价值极高。

  我们今天看到的“药博园”只是个雏形。目前,县里已请相关专家对“药博园”进行详细的勘察和长远规划,制定《福建闽东药用植物博览园总体规划》。计划用5年时间,到2010年,建成一个占地5000亩,具有科学的内容、园林的外貌,独具柘荣特色和浓厚的医药文化色彩,集科研、科普、教学、旅游、休闲、渡假、养生保健于一体的观光胜地和活的立体的“本草纲目”。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现在大家看到的是原生药材种植园,里面种植着艾叶、乌草、茜(qiaˋ)草、白毛根、金樱子、结香花、银杏等几十种柘荣地产中药材。其中,艾叶能散寒止痛、温经止血,对女性朋友用处更大。乌药,能顺气止痛,温肾散寒,对男同胞用处更大;因为,曾几何时,很多的男同胞渐渐的变得肾弱了。算盘子,能清热利温、消肿拔毒;白毛根,能凉血活血、祛瘀通经;茜草,能凉血活血,袪瘀通经。大家不要理解错误,上述两味药的通经是经脉的经。算盘子、白毛根、茜草都是治疗被毒蛇咬伤的好药,提醒喜欢夏天郊游的朋友,不妨在出行时,多备些。金樱子,能固精缩尿,涩肠止泻多用于男性朋友。这里,我要特别介绍的是银杏,它生命力最强,药用价值特高。大家听说过吧,二战时期,美国把一颗小小的原子弹,扔到日本的广岛,人死掉十几万,几乎的动物、植物都毁灭了,整个广岛成为一片废墟。唯有一种植物生命力特强,抗幅射能力也特强,第二年照样枝繁叶茂,那就是银杏树。从银杏中提取的甙(daiˋ)元黄酮,让人服用后,能使60岁的人,看上去只有40岁一样,被称为不老药。从甙元黄酮中取提生产的一针通,原来只有美国、日本、德国掌握这一技术,而且还是用化学的方法提取的,也只有我们国家的领导人才能每年免费享受到一至两针,他可以预防老年心脑管病、脑中风和老年痴呆症。可他的价格也贵得惊人,原来每针需3000美元,现在也需人民币16000元左右。不过,现在有个消息,山东永春堂公司也已掌握了这一技术,而且是用生物酶的方法提取的,比用化学方法提取效益高6倍,现已申请了专利。大家知道吗?山东泗水一带的银杏树最高树龄是多长吗?它最长的树龄至今已达3000多年。所以银杏又被称为长青树,据说不久将被我们国家定为国树。在座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如果想青春永驻,不妨多服用银杏系列产品。

  正在建设中的“药博园”,尽管她目前没有雕梁画栋,巍峨雄伟,金碧辉煌的亭台楼阁,但这里有比国家疗养胜地北戴河还好一倍的清新空气,一样让人心旷神怡。

  大家转过来,我手指的这一大片100多亩郁郁葱葱的林木,便是“杜仲园林”,杜仲是补肝肾、强筋骨及安胎的常用中药,也是男女老少皆宜的滋补佳品。可是大家可知道吗?它有一个特点,大家不要笑话它,那就是,年龄越大,皮越厚。不过还好它也有优点,那就是皮越厚,质量越高。年龄稍大的朋友这下可高兴了吧!

  大家跟我来,沿着这鹅卵石铺就的观鹿小径,我们现在就来参观一下福建天人药业有限公司在药博园中建立的野生梅花鹿养殖园。这里的梅花鹿常年喂养的是柘荣国家生态示范区生长的无公害的青草,从它生长的鹿角上据下来的鹿茸,现在大家抢着要,根本供不应求。这和我们药材市场上购买的马鹿、跑鹿及用饲料喂养的鹿有天差地别。天人药业的老板对这些鹿可好了,比对待老爹、老娘都好。因为他希望这里的每只梅花鹿,每天都能长出一尺长的鹿角,可这些梅花鹿偏偏就不听他的。还是该长多少,就长多少。

  大家依旧站在这里,按我手指的方向看过来,这里就是我们的辛荑园,,辛荑主要的用途是散风寒,能鼻窍。以含苞待放的花蕾药用价值最高。现在很多人七窍通了六窍,但就是差这一窍,成为一窍不通的人。阳春三月来到这里,这里就是花的海洋,橄榄状的花蕾长有灰白色绒毛,远看像一支特大的羊毫毛笔,故辛荑亦称木笔。春天它含苞待放,香气迷人,就如十七、八岁亭亭玉立的美少女,让人看了都眼馋。男性朋友,明年的阳春三月,故地重游,请多享用!

  这里,大家看到的模样并不十分可爱的植物,可她的功用并不小,她能补肺气、退潮热、益肝肾,她的功劳更大,名字就叫细叶十大功劳、药用价值与粗叶十大功劳一样。

  这几株已经到了更年期,长得有点蔫的可是我国的国花,因为季节已过,她已经没有国色天香、雍容华贵的姿色。可是春天一到,又会有几人不为她赞叹,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

  大家请跟我来,各位领导、各位来宾,道路两旁耸立的女贞树,功用很大,木材可为细工用材;树皮研末调茶油涂可治烫伤和火烧伤;根能治咳嗽,白带,泡酒治风湿;叶可治口腔炎,结膜炎,烫伤等;果作滋补药能补肝肾,强腰膝,治神经衰弱,视神经炎,结核性潮热等,它含多量葡萄糖,可酿酒,种子含不干性油10—15%,可制肥皂。 用种子繁殖或春、秋插条均能成活。 对二氧化硫抗性强,可在大气污染严重地区种植,她用那特有的阵阵清香,真诚地等待着各位领导、各位来宾的到来!

  这里是通向药博园中百草园的脚底按摩小径,计划从柘荣清澈的河床中挑拾鹅卵石,铺成长达1000米的脚底按摩小径,让来这里避暑、渡假、旅游、光观、休养、调理的人们,能远离城市的喧嚣,脱下尊贵的鞋子,在轻松自在的环境中得到身心的全面调理。现在,里面的百草园也在规划建设之中。

  从这里开始,我们现在一路上都可以看到的是杨梅园,三国时期曹操望梅止渴的典故,能让千军万马打胜战,现已成为千古绝唱。假如各位两个月前到这里,一定会为这里满山红透,果实累累的杨梅而流连忘返。来这里采摘杨梅的人,他们中有提着袋子的,有提着篮子的,有的甚至全家人挑着箩筐来采摘,场面非常壮观,可采几万公斤的杨梅就这样十几来天时间就被一采而光,他们把从这里采来的杨梅,或鲜吃,或拿回家做成香喷喷的杨梅酒,有的甚至拿到市场上去卖。细心的人会发现,很奇怪,来这里采摘杨梅的人,大都不修边幅,而且衣衫不整。因为他们绝大多数都是最穷、最没钱的人。最让大家意想不到的是,为什么越穷的人,越喜欢这里的杨梅呢?除了这里的杨梅清甜可口外,最为诱人的是,这满山遍野的杨梅,全部开放让所有到这里游玩的人自由采摘,并且全部免费,分文不收。正因如此,这里的杨梅园主人被人尊称为天下最大方、最大度的人。 从这里,大家一定体会到柘荣人民的朴素、大方、热情、好客!柘荣人民可爱吧!

  大家来看看,这一丛带刺的植物,它就是中药材枸杞,枸杞中含有丰富的枸杞多糖、微量元素锗、硒及维生素E和胡萝卜素,具有滋补肝肾、养阴生血、益精明目、延年益寿之功效。这里的枸杞和宁夏枸杞一样,能让男人更加强壮,更加生龙活虎。能让女人美容养颜,青春永驻。这里,我要提醒各位男士,枸杞虽是滋补佳品,但男人吃多了,可要当心别犯错误哦!

  下面这一丘结着橄榄形果子的是黄栀子,它不仅可以入药,  还可以提取天然色素――黄色素,现在全世界都知道苏丹红对人体的危害,都纷纷采用天然色素做为食品的染料,从黄栀子中提取天然色素的黄栀子深加工产业,前景看好。日前,我县已在黄柏乡、富溪镇建立了黄栀子种植基地。走了这么多的路,看了这么多的药,我想各位领导、各位来宾一定都累了,现在请跟我来,到荮博园的胡芦亭稍作休息。胡芦亭上的联都是以药入联的。这其中的用意,大家一定猜到了,他表明了柘荣人民做大做强药业产业的信念与决心。刚才大家稍作休息,现在我们要到今天参观的最后一站,厚朴园来参观一下,不知不觉中,我们就到了厚朴园,厚朴、厚朴,忠厚朴实,这里叶子大并且厚的便是厚朴,它具有燥湿消痰、下气除满的功效,是去风散寒、消食、去便秘的常用药。

  先前从“药博园”规划示意图中没有标上的全天然游泳池,现在就在我们眼前,它就在我手指前方的丁步里面,他的上游是柘荣的龙溪水库,为一级饮用水水源。柘荣的冬游健儿,不管风霜雨雪,天寒地冻。一年四季,蓝天作帐、绿水为床,与鱼同游碧波中,筋强骨壮精神爽。

  九龙井

  溪旁这棵断干空心的古树叫鹅掌楸,别名马褂树,又称中华马褂王。树龄已有820年,树高20米,胸围要七人合抱,属国家二级保护树种。冬季开花,花如纸伞,叶似鹅掌,形如马褂,故此得名。据传说,元惠宗至正年间(1342年)福宁等地大旱,州府命岭口境境主陈秀二设坛祈雨,拯救苍生。陈秀二是柘荣县城郊乡芦家塘人,又名陈文哲,武科道士,是认识马仙第一人。开柘荣马仙信俗之先河。原来陈秀二随从闾山老祖艺毕返乡,至仙人溪时,遇一乞妇,求他背负过溪,陈秀二撑伞为航。哪知是马仙化为乞妇以试其道与法,马仙心喜,收为助手,授予密咒,委于灵岩设坛重任。陈秀二接到州府之命,想自已初出师道法力不济,又难于开口向马仙求助,便邀其师傅闾山老祖相助。正逢上老祖陪太上老君(即老子)在太姥山讲道论经,便一起前来灵岩,取道石山溪畔。见这棵叶尽枝残的枯树在风中抖索挣扎,老子顿生怜悯恻隐之心,随即脱下自身马褂给枯树披上。翌年,枯树不再枯,而是叶茂枝繁,叶形如马褂,从此,被当地群众称为马褂树。奇的是数百年来,马褂树任凭历代顽童刀劈斧砍、放火取暖的折磨,树干被刻意镂空,仅靠一层空躯支撑着庞大的树冠,仍然是郁郁苍苍,和着周围的绿色为人类释放出至净至纯的氧吧。这就是大自然博大的胸怀,绿色的生命。听,老马褂沙沙作响,似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在欢迎各位游客朋友的到来。

  朋友们,现在我带领大家去欣赏“养在深闺人初识”九龙井。九龙井由形态各异的瀑布群、龙井溪潭和鬼斧神工的冰臼奇观、象形石岩等原生态风貌构成。两岸青山滴翠、谷中流水潺潺,以金蟾溪为水练,将遗荷井、蝙蝠井、阴阳井、大小龙门井、双心井、观音井、莲花井等九个龙井串连,动静结合,舒展妩媚和神奇;溪以石为奇,石得水而活,悬泉飞流的瀑布,深不可测的龙井,共同激荡着神秘的龙井传说。龙是中国传说中的一种善变化、能兴云雨、利万物的神异动物,为众鳞虫之长,四灵之首。传说老子降生时,“万鹤翔空,九龙吐水,以浴圣姿,龙出之处,因成九井”。明代李东阳的《怀麓堂集》中有“龙生九子”之说。龙生九子,各有所好,有许多版本,搜索百度,在资料上有许多不同的有趣的说法。相传在很久以前,在这座山上的莲花寺里住着一对母子,两人都是向善之人。这母亲年岁大了,经常卧病在床,儿子很是孝顺,每天都上山采药为老母亲调养身体。

  有一天,儿子采药回家的途中,发现了一颗金色的蛋,儿子就想着将蛋拿回家给老母亲补补身体,可是这时候的他手上满是草药,于是他便将这颗蛋含在嘴里向家里走去。刚到家门口,老母亲听到声响就叫了声“儿子,是你回来了吗?”,儿子忘了嘴里的蛋,急着回答老母亲,一张嘴,这蛋便下了他的肚。儿子不敢跟母亲提起这事,谁知过了三天,儿子的身上竟长出鳞片,如同鱼一般。儿子大惊,赶紧到旁边的小溪里想要将这些鳞片洗去,他刚下水,更是了不得了,不止是鳞片扩散到全身,居然还长出了一条长长的尾巴,儿子难受的沿溪向下冲去,他那长而有劲的尾巴便在河床上打出了九个井,于是后人称之为九龙井。

  那么大家一定会好奇这颗金蛋的来历了,其实啊,是观音菩萨看这儿子如此孝顺,有心渡他成仙,才安排了金蛋这一出戏。这儿子成龙后也是为百姓着想,安排了九只小龙子看管每一个龙井,石山这一带得以年年风调雨顺,百姓安居乐业。

  【金蟾迎宾】

  大家看,眼前这条溪涧叫金蟾溪,谷中瀑布、溪流、潭水、秀石、冰臼、壶穴、香草、翠竹相映成趣,“金蟾迎宾”憨态可掬,“刘海指路”栩栩如生,峡谷中还有“佛掌托天”(也称“金龙探爪”)的壮观景象。金蟾也称三足金蟾,它在中国人心中是很有灵气的。传说金蟾可以活三千年,是长寿的象征;它能口吐金钱,更是旺财的吉祥物。在东南沿海的马仙信俗中,金蟾是马仙的化身,经常代表马仙来到民间帮助人们祈子求福、驱除瘟疫,保佑大家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那么“刘海戏金蟾,步步钓金钱”,讲的是吕洞宾弟子刘海功力高深,用计收服金蟾让它成仙。金蟾为报答刘海,经常使出绝活咬进金银财宝,帮助刘海发散钱财,造福世人,人们称它为“招财蟾。”“招财金蟾”背驮七星,吉星高照,口吐金钱,财源滚滚,它是盛业旺家的象征,大家都喜欢摆放它。现在大家抬头看到的就是“金蟾迎宾”的景象,低头也不难发现“刘海指路”的金手指。前面不远的河床上,还有一处“金龙探爪”的景观,雅称“佛掌托天”。等下大家可以在佛龙手掌上闭目许愿,心中默念:“刘海戏金蟾,一步一吐钱。金钱撒到庭院前,荣华富贵万万年。”这样,就可以心想事成了。

  1.【龙珠呈祥. 遗荷井】——椒图龙穴

  各位朋友,现在大家看到的是九龙井中的第一井——遗荷井。我们眼前这个龙井呢,名叫遗荷井,是第九个龙子椒图的龙穴。在民间传说中,龙之九子椒图形似螺蚌,性情温顺,比较自闭,喜欢独处,不爱出门。过去我们经常看到地主老财的两扇大门,左右两边分别有个龙头衔着的门环,客人敲门要摇门环(首先问问椒图同意不同意),那就是龙子椒图的形象标志。椒图是龙子中排行最小的。我们面前这个龙井也比较窄小,水面不宽,潭水不深,水底清晰可见,像一个小水塘,也叫遗荷塘:遗留的“遗”,荷叶的“荷”,水塘的“塘”。为什么叫“遗荷塘”呢?大家请看,这个小水塘瀑布边上有一块石头是不是很像荷叶的化石呢?传说这就是马仙遮羞的荷叶变成的。

  话说马仙十八岁那年,天下大旱,马仙驾着祥云前来救灾。她举目四望,只见到处田野开裂、溪河断流,而九龙井这一带依然泉水叮咚、飞瀑潺潺。她觉得奇怪,就下来查看。天气实在炎热,马仙看看四处无人就脱了衣服下去洗了个澡。不料,马仙洗澡的时候,动静太大,仙气逼人,把正在睡觉的椒图龙吵醒了。椒图龙非常恼怒,因为他向来不喜欢有人来打搅的,即便是其它龙兄龙弟来也要预约。因此他怒气汹汹的出门来看,没有想到自己艳福不浅,开眼就看到了眼前的一切。马仙一看情况不妙,急忙从身边拽了一张荷叶来遮羞,随后化成一缕青烟走了。后来,这张荷叶就化成了化石。大家看,这个石头,是不是非常像荷叶。因此这个井就叫做“遗荷井”。

  大家再看看这片荷叶的对面,有没看到一只可爱的小海豚?其实这海豚是聪明的,它看到了一切却一声不吭,它告诉我们有时候要装聋作哑,即使知道这一切,但是默不作声是最好的选择,不然它今天就不能在这里跟大家见面了。在我们九龙井的最上方,还有一只紧皱眉头的海豚妈妈,她为找不着小海豚而正焦急着呢。

  2.【福龙天降.蝙蝠井】——螭吻龙穴

  各位游客,我们现在要去的是九龙井中的第二井——蝙蝠井。蝙蝠井,顾名思义,就是这条瀑布旁边岩穴里边有个蝙蝠洞,夜里经常有蝙蝠飞出来觅食花果昆虫。蝙蝠别名天蝠,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着“福气”。在古代吉祥图案中,倒挂的蝙蝠,寓意“福到”;两只蝙蝠在一起表示“福上加福”;五只蝙蝠在一起表示“五福(福、禄、寿、喜、财)齐全”;蝙蝠与铜钱在一起的图案寓意“福在眼前”;蝙蝠和祥云的吉祥图案,象征“洪福齐天”。我们这个景点呢,叫做“福龙天降”。大家看看从天而降的瀑布,想象着蝙蝠在云里雾里穿梭的样子,是不是更容易体会“福运天上来”的含义呢?

  这条形如龙须的瀑布是九龙井瀑布群中最宽最大也是最高最长的,它的高度将近98米,旁边长满了龙须草,远远看去,像是一条祥龙在吞云吐水。没有错,这个龙井就是排行老二的龙子螭吻(音:吃吻)的领地。螭吻的形象是龙头鱼身,属水性。这位龙子喜欢在险要处东张西望,也喜欢吞火,能喷浪降雨,因此人们就把他的形象塑造在殿角、殿脊、屋顶之上,做为辟火镇邪之用。古代皇宫和现在一些寺庙上的檐角走兽就是它的形象。讲完这些,大家还不知道这二龙子的长相吧。现在我们沿蝙蝠洞往上看山顶,最高的那块长方形白色石头,有没看到里面还有黑色部分,那这个就是二龙子的眼睛了,非常的威严,这样邪恶的东西就不敢靠近我们的住宅,我们就得以平安了。大家不要看二龙子看起来这么凶悍,其实它是非常有爱心的呢,看看它左边那块弧形的石头,往下一点是不是有对眼睛呢?再往下一点是不是还有白花花的胡子呢?那大家知道这是谁吗?这是我们这边的土地公爷爷!土地公爷爷在这里守护了太多年,胡子都白了呢!现在再看看二龙子的龙头下面,你会发现二龙子正给土地公爷爷当拐杖呢,所以看人不能看表面,要发现事物美的一面,我们的生活才会更美好!

  蝙蝠井冬暖夏凉,冬天里的水是温暖的,水面上香烟缭绕,紫气升腾,是一个人生自可乐的水上香炉。每到冬天,尤其是下雪的时候,闽浙边界的许多冬泳爱好者喜欢来到来到这里泡泡“温泉”,挑战自己,图的就是一个吉祥如意、健康美满。

  3.4.【双龙贺禧.阴阳井】——蚣蝮、蒲牢龙穴

  旅客朋友们,接下来我们要欣赏的龙井是阴阳井,这个井有些特别,是由向阳的阳井和背阴的阴井连通构成的。阳井呢,又称“长河井”,是龙子中谐音“趴下”(八夏)的蚣蝮的龙宫。蚣蝮排行老六,性善好水,会调节水量,能避免洪灾,经常被雕饰在桥的栏杆上,像溪口永安桥上面的吸水兽就是他的形象。所以我们看到的阳井无论是刮风下雨,还是天气突变,山洪暴发,永远都是波澜不惊、平平淡淡的。这个阳井貌似平凡,其实它像历史的长河一样深不可测、源远流长。当年村民发现这个龙井时,曾经有好事者找来三捆15米长的绳子吊着石块来测试龙井的深度,结果绳子用完了仍然深不见底。据说“长河井”直达东海,东海龙王经常来到这里游玩,召集九个龙子开会聚餐。当地诗人青萧曾经赋诗称道:“一溪双井两重天,暗涌深流东海前。天下奇观君阅尽,怎如此景醉八仙?”长河井当年没有围栏的时候,比较湿滑危险,然而井口下面有个葫芦石的景观非常逼真,许多摄影爱好者却不想放过它,于是紧贴着石壁趴下去拍摄,结果“蚣蝮”、“趴下”也就叫开了。现在出于安全考虑,阳井上安装上了护栏,葫芦石的样子只能在今后出版的画册中一睹风采了。

  现在大家再来看看阳井边上的阴井。这个阴井的内部形状有点像农村群众家里用来装油盐酱醋酒的瓮子,当地村民把它形象的叫做“瓮子井”。 里面这条瀑布就是源源不断往里流的酒了。这个井的主人是三龙子蒲牢,三龙子的生活可好了,看,它刚喝醉了酒在睡觉呢。很深的那一横就是它闭着的眼睛,再往下看它正吐着舌头酣睡呢,所以我们不能打扰它哟。瓮子井井内深邃幽暗,水流叮当,撞击着不同的发音石,产生出不同音韵来。民间传说中,龙子蒲牢平生好鸣,它的头像被用作大钟的钟纽。也许它正闭着眼睛在欣赏音乐,所以我们不能说它坏话,不然它要是生气了,我们可就再也听不到美妙的音乐了。我们还是赶紧撤吧!每当九龙聚会的时候,蒲劳就专门负责击鼓敲钟、弹琴奏乐。现在我们看看,这个瓮子井像不像一个倒扣的大钟,我们脚下站立的是钟口,蒲牢正在下面歌唱迎宾曲呢。

  阴阳井由双龙主宰,阴阳互补,琴瑟和鸣,雅称“双龙贺禧”。

  5.6.【龙门登科.大小龙门井】——赑屃、狴犴龙穴

  朋友们,看完了阴阳井,我们将进入“龙门登科”景区。这个景区由九龙壁、大小龙门、小瀑布群、龙潭和观阳台连成,恰好应验了古人的一首诗,“春来花发观阳台,万里行车进宝财。欲得龙门三叠浪,恰如平地一声雷。”俗话说,一进龙门,身价倍增。大家来看,这就是大龙门,左右相对的两扇石门已经向我们敞开。左侧的石壁人们称它为九龙壁。九龙壁是鲤鱼跳龙门的说明书和玄机图,只有看懂了这里边隐藏的奥妙,才有可能实现三级跳。大家看,在九龙壁上有龙头、鱼头,也有猪头。大家找找看,是不是?有的图案像很多鱼头叠在一起的,说明大家要同心协力,共同奋斗,才有可能实现梦想。还有的龙头架在猪头之上,把猪头压在下面。原来,鱼龙同种生,跳上才成龙。据传说,龙子原来是河伯也就是猪的胯下坐骑。鲤鱼要跳龙门,自然首先要翻身做主人。也只有把猪头踩在脚下,才能鲤鱼打挺。你们看九龙壁下面是不是还有一颗仰天长叹的猪头,这就是被鲤鱼拿来垫脚的。

  现在大家跟我走进大龙门。俗话说,“龙门三级深,平地一声雷。”走进这第一道龙门,就意味着我们当中会有人在不久的将来连升三级了。你们看这龙门里边,除了鲤鱼,还有海豚也在跃跃欲试,说明龙门登科的诱惑还是很大的。那么前面的大龙门井里边呢,有一块很像龟背的巨石,这个就是龙头老大赑屃(音:必细)的地盘了。赑屃形似乌龟,好负重,长年累月地驮载着石碑,是长寿和吉祥的象征。人们在宫殿、祠堂、陵园里,很容易可以找到这位任劳任怨的大力士,触摸它能给人带来福气。传说赑屃在上古时代常驮着三山五岳,在江河湖海里兴风作浪。后来大禹治水时收服了它,它服从大禹的指挥,推山挖沟,疏遍河道,为治水作出了贡献。洪水治服了,大禹担心赑屃又到处撒野,于是搬来顶天立地的特大石碑,叫赑屃驮着,沉重的石碑压得它不能随便行走。

  接下来,大家顺着我的手指往里边看,前面不远处有个带项圈的少女开启的是第二道龙门。这一道龙门口比较狭小,故称小龙门。小龙门是由龙子中排行老七的狴犴(音:必按)看管的。狴犴,形似虎,有威慑力,古代监狱大门上部那虎头形的装饰就是它的形象。传说狴犴能明辨是非,秉公断案,仗义执言,弘扬正气。那么它来这里干嘛呢?古语说,“俗说鱼跃龙门,过而为龙,唯鲤或然。”也就是说,鱼龙虽然同种,但是只有鲤鱼才有资格跳龙门,其他鱼类野心再大,决心再强,也无济于事。因此,上面派了喜欢执法的狴犴匐伏在龙门,负责鲤鱼跳龙门的资格审查工作。审查就审查好了,它为什么又变成一个少女来看管这个关卡呢。原来,龙子们知道猪八戒和自己积怨较深,害怕猪八戒冒充鲤鱼跳了龙门,从而搅乱了龙族。猪八戒虽然会变化,但是他生性好色,在这个项圈少女的诱惑下,经常忍不住伸出大嘴巴去亲她。这一亲,长长的猪鼻子就露馅了,狴犴就可以用这个项圈去打他的猪嘴巴。当然,狴犴在这里看门也是有所指向和激励作用的,你听听他的读音:狴犴(彼岸)、狴犴(彼岸),是不是预示着我们离成功的彼岸不远了?

  鲤鱼跳龙门的故事,大家多多少少都知道一些其中的典故。据古书记载:“鲤黄者每岁季春逆流登龙门山,天火自后烧其尾,则化为龙。”按照字面上的理解,跳上龙门的鲤鱼,尾巴会被天火烧掉,从此飞黄腾达,梦想成真。那么我们眺望一下小龙门井瀑布的尽头,是不是有一只断尾的大鲤鱼卡在瀑布里?没有错,那就是观阳台上的最后一道龙门口:只要它继续努力,逆流向上、奋发图强,很快就会平步青云,化为真龙了。

  朋友们,过了大小龙门,大家就进入到海豚湾了。一路上大家会看到很多海豚变成的化石,由于他们不是鲤鱼,虽然跳过了龙门,海豚也只能是海豚了。由此可见,龙门只是为有心人而敞开的,也只有具备一定条件的人,才有机遇创造成功的奇迹。在海豚湾,大家可以看到里边的很多巨石,经过千百万年的水流冲刷,形成了栩栩如生、形态逼真的象形石瀑布。有的圆石上还有蜗牛、海马等等酷似琥珀的印迹,像是大自然的画家画上去的,非常神奇和珍贵,看看大家能不能找的到。

  7.【龙泉映月.双心井】——睚眦龙穴

  旅客朋友们,接下来的景点是“龙泉映月”,我将带领大家去寻找“双心井”。这里有句对联叫:“龙泉映月,阴晴圆缺水中画;青莲晃影,悲欢离合石上花(莲花石)。”所谓“双心井”,指的是这一带每当月亮升空的时候,天上地下,星星知我心。有趣的是,前面我们欣赏过的“阴阳井”是一分为二,眼下我们即将看到的“双心井”却是合二为一。它的形状心心相连,像是一只美丽的蝴蝶在展翅飞翔。请大家接着往下看,这片山谷底的河床上是不是有许多密密麻麻、大大小小的心形的石臼、壶穴?那里有许多爱情的信物:有的像鸡心项链,有的像翡翠玉坠、有的像贝壳挂件、有的像皎洁的月牙,也有的像虔诚的念珠。那里也有许多遗落的花心:只不过有的被丘比特一箭穿起,有的则被小心眼的睚眦(音:鸭只)龙子一刀劈成了两半。

  所谓石臼,主要是流水侵蚀的作用形成,大约是在第四世纪,六七万年前产生的,水夹带沙石在基岩地带的凹陷处,经过漫长的旋转打磨形成臼。福安白云山石臼群目前已经成为世界地质遗产的一部分,这里的石臼地貌应该是它的一个延伸,是白云山地质公园一个散落的珍珠群。大家顺着我的手指往下看,那里有一处像是蝴蝶展翅的石臼井,那两扇优雅的心形翅膀,构成了心心相连的“双心井”。喝了“双心井”流出来的心泉,可以保证你爱情甜蜜,长久保鲜。在“双心井”附近,还有一个“女人看了羞答答,男人看了笑哈哈”的“生命之门”,又叫“葫芦连心泉”。大家有兴趣不妨去找一找,看一看,拍一拍,留个不怀好意的纪念吧。

  “女人看了羞答答,男人看了笑哈哈。虚心总比心虚好,睚眦必报何苦来。”朋友们,成语中睚眦必报中的睚眦形容的是心胸狭窄、小肚鸡肠的意思。可它恰恰是龙子之一,排行老七。睚眦在民间传说中比较好斗,喜欢厮杀,经常用来装饰兵器的刀环、剑柄。那么双心井怎么成为了睚眦的龙穴了呢。原来,热恋中的情人彼此都希望将彼此百分之两百的完全占有。他们心里装不下别人,眼里更容不下其他异性,心眼小得就像睚眦一样,特别容易起疑心,造成不必要的误解和磕磕碰碰。于是睚眦龙子就选择了爱情圣地“双心井”作为自己的巢穴,它以自己的性情警示大家要家互谅互让,心胸宽广,不然的话,“双心井”可能心心相印,也有可能分为两半的哦。要是分心的话,就很有可能被小心眼的睚眦龙子趁机而入,占为己有了。

  8.【乘龙开宝.观音井】——狻猊龙穴

  朋友们,我们面前的所要拜见的就是形神兼备的观音井了。大家看,在那条瀑布旁边的岩石上,是不是有一个非常明显的观音侧身象,那就是大慈大悲的送子观音。大家知道,中国人崇拜观音,尤其是妇女老人,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相信观音能够送子。观音在佛教中并不是最高的神明,但由于有了送子功能,她在中国的影响很大。所以九龙井的送子观音,随着瀑布水量的大小,叫法也不同。水量大时候,她就叫乘龙观音,象征平安;水量小的时候,她就是滴水观音,象征智慧。之所以平时叫她送子观音,除了民间信仰之外,这个观音对面确实有一个生命之门,为紫竹林所围抱。《楞严经》书上说,“若有女人设欲求男,礼拜观世音菩萨,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设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众人爱敬。求妻得妻,求子得子……无尽意!是故众生皆应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所以大家还是多多拜拜,女的多拜拜观音,男的多拜拜“生命之门”,有求必应,很灵验的哦。

  那么这个龙井呢,是龙子中名叫狻猊(音:酸泥)的领地。狻猊的字难写,谐音却挺有意思的,人们有时候把狻猊读成饺子的蘸料蒜泥,蒜泥蒜泥的,是不是很有味道?在民间传说中,狻猊排行老八,形如狮,喜烟好坐,佛祖见它有耐心,便收在胯下当了坐骑。所以形象一般被雕在在香炉上,随之吞烟吐雾。相传南海一带瘟神作怪,民不聊生,观音菩萨决心到南海弘扬佛法。海龙王第八子狻猊主动化为鳌龙驮乘观音赴南海救苦救难,并随行护法,为一方百姓讲经说法、大化天下,使这里的百姓安居乐业,过上了太平、幸福的生活。从此,许多百姓都在家里塑了立于波涛之上的乘龙观音菩萨像供奉,既感激观音菩萨和龙八爷的法力庇护,又祈求无灾无难,吉祥平安。现在观音送子到九龙井,狻猊也就不回去了,留下来看一起护这口送子观音井了。这个景点呢,叫“乘龙开宝”,就是“乘龙快婿开苞”的意思,大家明白什么意思了吧?

  9.【龙(荣)华富贵.莲花井】——饕餮龙穴

  各位朋友,看完这八井,曙光在前头,我们将领略九龙井最原始的也是最形象的莲花井的神采。大家看这个龙井之所以称之为莲花井,是因为从某些角度看,它像一朵半闭半开、半羞半艳的莲花。这口莲花井,古人曾经赋诗赞美:“芙蓉池里叶田田,一本双枝照碧泉。四野人闻皆尽喜,争来入郭看嘉莲。”

  莲花井是龙子饕餮的住所。饕餮的读音是:掏钱的掏,贴子的贴,够形象吧。在民间传说里,饕餮最贪吃,能吃能喝,经常被装饰在青铜器锅鼎的盖子上。传说观音菩萨云游到莲花寺,看见风景秀丽,就想逗留一下,可是她出门的时候忘记带了随行的莲花宝座,正犹豫着是不是要留下。这时候,贪吃的饕餮非常希望观音能留下,这样的话莲花寺的香火必然旺盛,自己也可以沾沾边了。这样一想,饕餮急中生智,从莲花井里抓了一块莲花石给观音。观音成人之美,就留下了。饕餮的心思没有白费,此后莲花寺的香火非常旺盛。观音也感谢饕餮贡献莲花石有功,就奖励他在莲花井安家落户。莲花井距离莲花寺最近,这样可以方便饕餮更早更多的分享莲花寺的香火和贡品。

  这个井呢,龙子与莲花关联,雅称“龙(荣)华富贵”。

  【聚龙滩】

  朋友们,大家请看,这是一块天然石臼景观组合而成的开阔地,叫做“聚龙滩”。聚龙滩也是饕餮龙的领地,因为它衔接着不远处的莲花寺,可以享受旺盛的香火和丰富的贡品,所以它当仁不让。虽然饕餮占据着这一片好山好水,但是它却显得很大方,每隔一个月,就邀请龙兄龙弟前来聚会,聚餐的果点、歌舞宴会什么的也是饕餮安排。九龙每月一聚,久而久之,就在聚龙滩上留下了很多脚印,大家试着找找看有没有。这个视野开阔、祥光焕发的聚龙滩,其实说的也是我们自己:大家神采奕奕的从四面八方来到这里,不也是一次很有纪念意义的聚会吗?没有错,我们都是龙的传人,在聚龙滩相聚,是缘分,也是天意。那么让大家尽情的在这里留下你们真龙天子的影像吧。

  聚龙滩也叫若水滩,看似柔弱的山泉水在坚硬的岩石上泼墨作画,若水滩上宝葫芦、鸵鸟蛋等魅力作品星罗棋布,充分展示了“水滴石穿”的鬼斧神工,达到了“上善若水任方圆”的诗境和意境。“若水滩”,取自古人“上善若水,厚德载物”的座右铭。古人认为做人就应该象水一样。水造福万物,滋养万物,却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是最为谦虚的美德。世界上最柔落的东西莫过于水,然而它却能以柔克刚,穿透最为坚硬的东西,没有什么能超过它,这是最为坚强的韧劲和百折不挠的精神。古话说,“八分之茶遇水十分,茶亦十分。”若水滩的山泉水不仅哲理丰富、寓意深厚,而且水质清净、甘冽清甜,渗透力、溶解力、代谢力强,是泡茶的上善之水。用若水泡茶,茶色鲜亮,茶汤细腻,香味持久,味道好极了,等下大家不妨装一瓶回到宾馆泡泡,慢慢体会水性与茶性的相得益彰的美妙感觉。

  【莲花寺】

  朋友们,我们已经走完了九个龙井,下一站是莲花寺。到莲花寺还有一段路,我们现在一边走,一边来总结一下九个龙子的性格特征。老大赑屃(音:必细),形状像乌龟,好负重。长年累月地驮载着石碑。人们在庙院祠堂里,处处可以见到这位任劳任怨的大力士。老二螭吻(音:吃吻),形状像四脚蛇剪去了尾巴,这位龙子好在险要处东张西望,也喜欢吞火。能喷浪降雨,可以用来辟火,于是便塑其形象在殿角、殿脊、屋顶之上。老三蒲牢形状像龙但比龙小,好鸣叫。于是,人们就将其形象置于钟上,并将撞钟的长木雕成鲸鱼状,以其撞钟,求其声大而亮。老四狴犴(必岸)相貌像虎,形象威严,又好狱讼之事,人们便将其刻铸在监狱门上。老五饕餮(音:掏帖)形似狼,好饮食。钟鼎器具上多雕刻其头部形状作为装饰。老六趴蝮(音:八夏)最喜欢水,常饰于石桥栏杆顶端。老七睚眦(鸭只),睚眦好斗,常被雕饰在刀柄剑鞘上。睚眦的本意是怒目而视,所谓“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睚眦必报,指的是小心眼。老八狻猊(音:酸泥),形状像狮,好烟火,又好坐。庙中佛座及香炉上能见其风采。老九椒图,形似螺蚌,好闭口,因而人们常将其形象雕在大门的铺首上,或刻画在门板上。螺蚌遇到外物侵犯,总是将壳口紧合。人们将其用于门上,大概就是取其可以紧闭之意,以求平安。

  莲花寺的渊源来自莲花井的莲花石,等下大家会看到莲花寺旁边有块巨大的象形莲花石,那就是当年观音菩萨的莲花宝座。莲花宝座下,还有个莲花宝洞,冬春温暖,秋爽夏凉,相传唐代诗人怪才罗隐曾经在洞里隐居,写下了“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绝世名句。罗隐后来也去东狮山采风。他采风山谷开满了杜鹃花,现在叫“罗隐湾”。莲花宝洞,留有观音的仙风,罗隐诗人的情怀,是时来运转的灵岩宝洞。罗隐当年考进士,连考十多年不中,在此洞隐居后,即得到吴越王钱鏐的召唤,喜出望外的担任钱塘县令去了。大家不妨也到洞中小坐片刻,也许意外的惊喜就降临了。

  莲花寺的开山主持名叫释月通,现在福州出家当和尚。“月通”,原本来自五行之中“月通金水,显贵”的含义。据说主持出家前,是地主家的长工。有一次地主家走失了一只羊,诬赖是他偷的。他百口难辩,一怒之下去莲花寺当了和尚,以此来表明自己不贪财的清白之身。受戒后,他的法名叫“释月通”,就是要放下一切荣华富贵的禅意。

  现在,大家就去莲花寺烧烧香,拜拜佛吧。

  陶源庭院

  陶源庭院农家乐位于柘荣县乍洋乡石山村,毗邻九龙井生态休闲旅游区。依托当地的古民居文化、村落文化,改造农家庭院,以农家经营为主体,可为游客提供自然生态风景观光、农业种养采摘等农家休闲娱乐,登山、烧烤、垂钓等户外运动以及餐饮住宿等乡村休闲旅游项目。

  永安桥

  永安桥位于乍洋乡溪口村,建于清同治二年(1863),为石构单孔拱桥。全长47米,宽5.6米,跨度25米,距水面高13.5米,是华东最大的清代单孔石拱桥。桥面栏杆中部东侧石栏板阴刻“永安桥”三字。两对柱头各有石雕狮子一只。全桥气势雄伟,保存基本完好。桥北立永安桥、庆安桥、资寿桥、同安桥等碑志八通。1989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永安桥的来历,还有一个典故。溪口是古时福温古道,但是只有一座垫步能过河,一遇大水便被淹没。村里有个靠茶叶发家的地主,一直无子嗣。有一天,他到桥这边的地主那儿朝拜,地主就告诉他,若想得一子嗣,就要为村里造福。

  地主回家后和他的妻子商量,两人是绞尽脑子也想不出好办法。到了半夜,忽然下起倾盆大雨,门外响起几声急促的敲门身。原来是发大水,商人无法过河,想要借宿一宿。这让地主夫妻茅塞顿开。天一亮就将昨晚的想法告诉邻里,乡亲们一听说要造桥,都乐不可支,出钱出力忙的不亦乐乎。造桥的款项大多由村里人筹集,地主除了出资,还负责造桥时工人的餐点。桥建一半,就已传出地主夫人有喜的消息。地主大喜,永安桥建成之后,便给地主修了座庙,以作报恩。

  凤岐古民居

  凤岐古民居位于乍洋乡凤里村,系清代民居建筑,建造于1740年,距今260多年,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民居总占地面积9913平方米,主体建筑由三个三进的合院并列而成,内外两重围墙,四周花园。该建筑斗拱、门窗木雕多,且工艺精美,建筑布局、采光、通风、排水等较为科学,整体规模宏大,气势宏伟,极具特色,可称为华夏古建筑的“活化石”。

  中华游氏文化园

  位于柘荣县黄柏村官路洋溪畔。文化园占地面积1500多亩,现有游氏仙姑宫、游氏宗祠(游朴纪念馆)、游朴德政坊、“片石堂”遗址(游朴读书洞)、水帘洞遗址、南阳书院遗址、古廊桥、摩崖石刻群、“双翠亭”遗址的基础上,新建“中华游氏文苑(道南文苑)”、游氏文化长廊(碑林)、游朴塑像、游朴广场、游氏文化摩崖石刻群、尚志亭、励志园、望海楼、放生池等,形成一幅人文与自然相得益彰的生动画卷。

  道教女神游氏仙姑是闽台游氏的共同祖神。游氏仙姑家住河南光州固始县,精于医术,数度拯救乡中民众于瘟疫流行中,又与其兄天锡氏散尽家财,济百姓于水火。因励志行善,终身未嫁,其义举在当地广为传颂。被北魏孝文帝赐封为“游氏仙姑”。唐末,黄巢起义,河南动荡不堪,王绪起兵南下,游氏先祖游瑸公随军迁徙,携仙姑香火来到福建。宋治平元年(1064),柘荣县游姓第一世祖游时公将香火带到上黄柏。明朝中叶,下黄柏村和南山村相继创建分宫祭祀,到清初至民国,福安、福鼎等周边县市也相继立宫祭祀。上世纪90年代以来,台北游氏宗亲会主席游岳勋多次来到黄柏祭拜游氏仙姑。以游氏仙姑信俗为媒介的对台亲缘地缘文化交流活动日益频繁。2009年,柘荣在黄柏举办了首届海峡两岸游氏仙姑祈福文化节,吸引了来自台湾、香港、河南、湖南、江西、广东、浙江和福建各地的各界人士及游氏宗亲一万多人参加。相信下一次的游氏仙姑祈福文化节定会越办越好。

  水浒桥

  东源水浒桥,横跨于金沙溪(俗称水碓溪)柘霞古官道之上。始建于元至元元年(1335年)”、“后经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1944年、1952年四次重修。”水浒桥系木栱廊桥,共18扇,内立108柱,属“北派”南迁的桥建风格,200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水浒桥营造技艺捆绑列入联合国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青岚湖

  柘荣有许多的水库,清澈的溪水汇集于这样或那样的湖中,成为了人们钓鱼、游玩的好去处。水库当中又数青岚湖面积最大。青岚湖,即青岚水库,位于柘荣县东源乡境内,距城关10公里,霞泰公路蜿蜒湖畔。青岚水库坝高51米,库容量达1082万立方米,积雨面积19.34平方公里。湖中小岛错落,风光殊秀,青山映绿水,舟辑荡碧波,别有一番回归自然的情趣。

  鸳鸯草场

  鸳鸯草场位于柘荣县东源乡境内,平均海拔1000多米,属高山小气候,昼夜温差大,湿度大,独特的地理气候造就了鸳鸯头独特的风景,这里有着闽东少有的万亩天然草场。

  清阳观

  俗话说:“青山本是道人家”,清阳观就坐落在柘荣县城郊乡下村的灯火山上,距县城3公里,104国道从山下穿过。站在国道往灯火山上望去,飞檐翘角隐约可见,松林茂密的幽境深处便是清阳观了。相传,宋朝末年,与临水夫人、妈祖、太姥娘娘并封为四大女神之一的马氏真仙(马元君)神游到柘荣时,也曾在灯火山讲道布法,留下许多神奇的传说。

  清阳观建筑群既古朴典雅,又雄伟壮观。旧大罗宝殿为挂壁飞檐砖木结构,因屋顶有些漏水,目前已拆掉重建,新大殿为全木结构;大殿东侧前后分别是马仙殿和景德殿,均为石柱木架结构,斗拱双重飞檐琉璃瓦,门窗镂空浮雕、粉彩画栋;大殿左侧厢房是宿舍和斋堂,右侧是办公楼,宁德市道教协会就设在这里。

  大殿正前方是放生池,池面上架设曲桥连通八角亭台,供游人观赏池中鲤鱼、龟鳖, 放生池西侧即为石柱木构山门,以八根青石方柱作框架,上下分别连接以青石板和青石长条门槛,四周门楣均是青石浮雕,正门门楣中间雕刻“清阳观”三个大字,上下四龙戏珠、左右两旁四狮耍绣球,里侧中间门楣是八仙过海,两边分别是双鹿、双凤浮雕,每根石柱上镌刻名人楹联,山门石柱之上是木质斗拱穹顶青色琉璃瓦,这是目前闽东道观最具特色和气派的山门。清阳观总建筑面积4800多平方米,占地面积9200多平方米。在道观前方东西两侧还分别修建了两条各700多米长、5.5米宽的进山水泥公路。

  清阳观所在地虽宋朝时就曾有道士筑室修道,但历经千年,久已废。现今的清阳观是林信勇(林美菊)住持同她两位道友和一居士四人以600元起家,在原址上新建而来的。回想起当初创建的艰辛,仿佛还历历在目。林信勇道长原是当地下村人,16岁出家求道,拜在闽东高道林诚荣道长门下,1983年赴南雁荡山学道。1985年,22岁的林道长和道友开始创建清阳观。创建之初,物质十分匮乏,条件非常艰苦。她们肩挑手提,盖了几间土坯房。林道长和道友一边诵经修行,一边开荒种田,自力更生,还通过加工道教用品、制作道服等多种途径积累建设资金。清阳观在创建过程中,得到了政府有关部门及众多信徒的帮助支持,清阳观才有今天的规模。

  每逢周末,常有县城的人专程来清阳观或参观逗留,吃素斋;或小住一二天。若逢月夜的清阳观,朗月悬空月光如水,站在松下山风吹过,凉意顿生,让人体会到唐人“松月生夜凉”的意境。放松身心,摒除杂念,一颗心像是慢慢的沉下去,让人有“尘心渐息”之感。抬眼遥望远处的灯火,只觉得尘世离你似乎很近但又似乎很远。

  广福寺

  广福寺,原名白云寺,曾名根鼓寺。坐落在城郊乡前山村隔溪对岸,距县城2公里多。依山傍水,其山态似鳌形,俗称鳌鱼山,山近溪畔,又有半月沉江的美誉。寺前一片田园,阡陌交错,有简易公路横穿寺前,寺西侧山间树木茂盛,临溪边有株珍稀古树罗汉松立于寺旁。东汉时有禅空和尚云游至此见鳌山面临清溪,山林处白云缭绕氤氲不散,祥光闪烁。遂决心化缘造寺取名白云寺。时光武帝刘秀二十六年四月初八日也。数百年后因寺庙太古至唐代已不胜风雨。唐高僧一行和尚从浙江天台山云游到此见白云寺破陋不堪,但寺基好环境幽雅,随咏一绝诗曰“白云古刹累清幽,半月沉江吉水流。破寺残椽根基好,有缘僧士定重修。”唐庄宗二年福州鼓山寺普惠和尚到本寺见一行和尚诗句后大兴土木进行修建,易名根鼓寺。此后僧人云集香火旺盛高僧辈出至今民间还传说许多得道和尚神奇故事。相传在明朝年间,前山黄姓财主与城关袁姓女婿二人打官司,状告到了霞浦福宁府。原来黄财主女儿在娘家时,掌管家庭的田契等帐物。下聘与城关袁家后,女生外向,偷偷地将田契更改为袁家所有,并在田间埂头挖地三尺,埋下了袁家的标记。翁婿俩因此田产心生嫌隙,为田产打起了官司。福宁府知府率一众大小官员到前山地头审理案件,经多方调解无效,知府无奈,看到田间尽头有一草庵,遂灵机一动,对翁婿二人道:“汝翁婿二人为些须田产纠缠不休,伤了翁婿情感,今本府为考虑汝翁婿情谊,将此争议田产赠与此处寺庵,何如?”黄财主此时突然想起其先祖在此定居时曾在此寺许愿:黄家若在此兴旺发达,必定重修庙宇,重兴香火。遂马上应允,并答应出资重修庙宇。而袁姓女婿自知理亏,愿同岳丈共同出资重建庙宇,翁婿二人遂尽释前嫌,重归于好,并将白云寺更名为广福寺。其意是广字内隐有黄字(广 ),祈求佛主赐福之义。

  广福寺建于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有诗云曰:“前山后井间,此间即古寺,出没有烟云,时锁幽静地。晨钟声九六,老僧人三四,谛虑洗孤清,身外无他累。“寺院久历沧桑,1927-1938年检,柘洋城关连遭盗匪祸害,寺宇年久失修,逐渐破落衰败,仅有老僧2人留守寺中。1958年受极左思潮的影响,寺宇被拆毁,片瓦无存,连仅有的珍贵罗汉松也将枯萎,孤立于溪岸边。直至1981年,又乐善人士集资重建寺院一座建筑面积1145平方米,最后一次修整是2009年,现有山门、大雄宝殿、观音阁、贵宾楼建筑。寺里有精美铜佛一座,藏骨塔一座,碑刻一块,佛经三百多部,十分珍贵。溪边的罗汉松,树龄已有一千多年,此树高8米,胸围2.82米,树冠4米,树龄500年,60年代曾被烧死,1979年复活,树身虽有残洞,但枝叶苍郁。因此,村民都把此树奉为神明,认此树为神树。1996年4月16日广福寺隆重召开正殿落成庆典大会,建筑一直延存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