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走进柘荣 > 柘荣人物

柘荣人物

来源:本网 发布时间: 2015-07-26 00:00
加大字体 缩小字体 收藏 取消收藏 打印

  明朝慈善家 郑宗远

  郑宗远(1471—1560),明代福建柘荣县楮坪仙岭村人,一生勤创家业,富甲一方,但生活简朴、不建宅院、富而好施、热心公益,将全部家产用于扶世济贫、修路架桥。

  他出资建成从柘荣县城郊乡靴岭尾村,过福安范坑,直至寿宁县犀溪乡武溪村长达数百里的石路,途中修建桥梁8座,凉亭17座。

  并在中途的福安县上白石沙井渡口处,设置渡船一只,置买渡田,雇人划船,免费让行人过渡。道路建成后,便利寿宁福安柘荣之间的交通,行人有口皆碑。

  嘉靖十四年(1535年),明世宗朱厚熜为其钦谕恩赐七品冠带荣身,并题匾“德义兼隆”,予以表彰。临终前,他将田租中的一半立据作为日后养护路、亭、桥。逝世后,他的子孙每年农历八月都要集资集劳维修石路桥亭。

  嘉靖三十八年(1559),郑宗远逝世。

  礼部侍郎 陈桷

  翻开柘荣历史名人档案,最富传奇色彩的要算湄洋陈氏四世祖、宋礼部侍郎陈桷公。他原名纬,又名文通、季壬,字千一,自号无相居士,温州平阳人,官至宋礼部侍郎,柘荣湄洋陈氏四世祖,宋元祐五年(1090)年出生官宦世家,自幼接受良好的家教,政和二年(1112)、22岁就高中三鼎甲探花。拒收三万八千贯番宝,上嘉“守介不移”,在溪坪故居敕建骑街坊,为千古廉吏。

  先后在翰林院秘书省担任文林郎、校书郎、著作左郎等职,被授予太学府五经正博士;之后调任开封府冀州兵曹司、工部虞部事,参与军政事务,政绩卓著,深得朝廷信任,成为宋朝一颗政治明星。但他极力主张抗金,与朝廷主和派思想格格不入,五次被贬,政治生涯颇为坎坷。

  陈桷生前命运多舛,死后获得殊荣。宋皇特批以一品爵位给以国葬,并下诏书千里护送灵柩,要求“各州衙卫沿途开路,逢水造桥,逢州州接,逢县县迎”。朝廷还在陈桷故居探花府第门前建设跨街石夹坊,上有皇帝亲笔题字“守介不移”和金书陈桷名字,《宋史》称他“其节有足称”。

  陈桷墓 位于福鼎县管阳镇广化村,建于南宋。墓西北向,“风”字形,占地约14.4平方米。原墓四周有大型石雕群,多数已被盗(部分石雕被当地村民抬到村中保存)。墓前现有大型石将军1尊,石虎、石马各2只(已移动),墓外观结构基本完好。1988年,福鼎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明代开国功臣-袁天禄

  袁天禄,又名智,字礼文,号东山,福建福宁州柘洋(今柘荣县城)人,元至顺二年(1331)出生。兄弟5人,他排行第四。父袁隐君,勤劳致富,乐于扶贫济困。在乡间颇有声望。当时,常有“寇盗”骚扰乡邻,隐君组织乡兵2000人,守护乡里。天禄身材魁梧,小时从名士黄宽读书,年轻时以文武双全而知名 。元至正十二年(1352) ,福州路池细领导的红巾军攻打松溪、政和、宁德等地,福宁州尹王伯颜檄召袁天禄,命他训练“义兵”,与周显卿等同守州境。同年十一月,黄善率领的红巾军攻占福安县城。袁天禄率“义兵”将其击败,追至穆阳龙首桥而返,受到王伯颜赏识。

  至正十三年八月,袁天禄的三哥袁安文在家乡组织“泰安社”武装。他与大哥、五弟都加入。同年,福宁州城第二次被红巾军攻陷,袁氏兄弟率领“泰安社”,会同七蒲张子文率领的“安宁社”夹攻占领州城的红巾军,杀死其首领江二蛮,收复州城。袁天禄被元政府授为福宁州主簿,其兄弟也分别授为巡检等职。

  至正十四年,浙江泰顺人郑长脚率领千余武装袭扰福宁州,“泰安”和“安宁”二社奉命联合出击,把郑长脚打败。至正十七年元政府升袁天禄为福宁州同知,并升其长兄德文为福安县尹,三兄安文为福宁州尹。

  至正十八年七月,福建行省令福宁州出兵伐福安官塘农民起义军傅贵卿部。八月,袁安文、袁天禄率师分水陆两路进发,水师在黄崎龙被傅贵卿击败,而步兵则攻占官塘,焚其寨棚而归。元政府又提升袁安文为昭信校尉兴化路治中军前,袁天禄为福宁州尹随摄福州路同知。至正十九年二月,元福建行省参政观音奴亲率军民攻打傅贵卿部,反在官塘被击败;“泰安”和“安宁”二社往援,也被打败,袁安文战死。同年,朱元璋、陈友谅等部迅速发展,朱元璋挥师南下,取婺州、处州,浙东温、台、庆三州也相继归附。袁天禄看到元朝行将灭亡,朱元璋可能取而代之,遂于六月密遣古田县尹林文广,携带福宁州地图,向朱元璋归降。此时袁天禄不仅控制了福宁州,而且古田、连江、罗源亦属其势力范围。十一月,朝廷为了笼络他,国公火耳赤提升袁天禄为中奉大夫、福建行省参政。十二月,天禄率兵到达福州听调,福建行省平章韩留举又升他为中顺大夫、福建义兵征行元帅、行省左丞。

  至正二十年二月,林文广到达集庆(今南京),晋谒朱元璋。朱对袁天禄的归附大加赞赏,对林文广“厚赏之,遣还招谕①。”翌年三月,袁天禄向朱元璋纳款后,便托词母老向元福建行省乞归奉侍,因未获准,他便缴还金牌,私自率兵回柘洋。十月,他征集社兵,在柘洋柳营砌石为城,于二十二年冬竣工。城周长八百六十一丈,高一丈五尺,厚一丈,是闽东建筑最早的一座石头城。袁天禄以此为根据地,发展武装力量。次年灭“安宁社”,控制福宁州。二十六年十一月,福安人卓仲溪计擒傅贵卿,向天禄邀功,天禄乃杀傅贵卿,以报杀兄之仇。

  至正二十七年正月,朱元璋召见袁天禄。天禄于四月到达集庆,十月被授为江西行省参政。但尚未赴任,即于同年十一月十六日暴卒于集庆,年仅三十七。其妻郑氏扶榇归里安葬。袁天禄以归附之功,名列明朝开国功臣之中。

  正二十八年,朱元璋称帝,改元洪武。随即分兵二路进军福建。因福宁州早已归附,明军不入福宁州,福宁民众得以免受战争之苦。袁所筑城墙在明朝抗倭斗争中也起重要作用。

  天禄生前著有《东山集》,未刊行,今已散佚。

  湖广布政司右参政-游扑

  游朴(1526-1599),字太初,号少涧,明嘉靖五年(1526)出生于柘洋(今福建柘荣)下黄柏村。万历二年(1574)进士,历任成都府推官、大理寺评事、刑部郎中、广东按察司副使、湖广布政司参政等职。游朴一生正直廉明,政绩卓著,朝廷称赞他:“诚、明、恕、忠、笃”,先后三次受到皇帝嘉奖,并在其故里建立德政坊,横额两面分别镌刻“世受天恩”、“开先甲第”。《福建通志》称其“三主法司,无一冤狱”。

  兴利除弊 造福百姓

  游朴自幼天资聪颖,刻苦向学。在父游德教导下,少时就能吟诗作赋,人称“神童”。十四岁考取州庠生,旋补禀生。后父亡故,家境贫困,便在乡塾教书自给,仍勤学不倦。隆庆元年(1567)中举。万历二年进士及第,时年四十八岁,堪称大器晚成。

  游朴生长在农村,深谙民间疾苦。步入仕途后,便决心为民解难。他首任四川成都府推官,上任伊始,即奉两院差委,到四川各地考察民情,处理案件。针对当地弊政,直言兴利除弊之策,借以造福百姓。他在《上四川两院书》中,针对铸钱之弊,指出:“今省中开局鼓铸已三年,靡费银粮已数千,铸钱已数百万矣。然而,闾阎之下,未得一钱之利,徒有督促之苦。骚然而动,嗷然而怨,公私病焉。”提出解决弊端的办法在于“顺民之情,而破去一切禁令之烦苛”,让铜钱在市场自由流通,做到公私两便。他还在《议灌县验粮书》、《议征输》、《答四川抚台书》等策议中,提出种种减轻民众负担的措施,抑制地方豪强对贫苦百姓的盘剥。其所到之处,辩理冤诬,不滞成案,深得百姓敬重。

  三主法司  无一冤狱

  万历八年(1580),游朴调任大理寺评事,赴京城上任。任职期间,对所审大小案件均细心研究,凡有冤情,必加平反。万历十年(1582),敕书赞他“国刑不僭,民命无冤,足称惟良。”先后升任右寺副、左寺正等职。

  万历十四年(1586),游朴在大理寺任满六年,照章应予升秩,因其在司法界廉洁公正,谨慎裁判,扶持正义,压抑刁顽,声望很高,就连法司三大老也称他“气宇凝重,识见详练”,故仍留吏部,转任刑部山西司郎中。任上,曾奉旨赴浙江复查案卷。时浙江积案堆砌成山,纷繁复杂。游朴悉心研究,写成《浙江恤刑谳书》上报。凡见过此奏疏之人,无不交口称赞,称之为“中兴奏疏第一”,成为判案样板。他在浙江三次清理监狱,使强盗歹徒受到应有的惩罚,含冤负屈者得以昭雪释放。游朴执法多年,政绩显著。《福建通志》称赞他:“三主法司,无一冤狱”。

  除暴安良 堪称德政

  万历十七年(1589),游朴升任广东按察司副使,职司盐屯。广东盐税是官府重要财政收入,但弊病很多。时奸商与猾吏勾结,走私漏税。游朴痛恨此弊,发愤清查,并订立规章制度,凡购盐均需照章办事,以杜绝奸弊,增加国库收入。他还重视兴修水利,疏浚河道,使屯田军民悦服,惠及百姓。时葡萄牙人在澳门与国人贸易,此事本属海道管辖,但掌管海道的官员却视此为生财之道,从对外贸易中牟利。游朴巡海至澳门,认为双方贸易应有法规,遂与葡萄牙人签订合约,人皆称奇。

  时有总兵李栋,依仗城社势力,恣意渔猎,欺压士民,地方官吏和百姓均敢怒不敢言。游朴知悉后,愤然上书两院,揭露李栋恶行。李栋使人散布谣言,中伤游朴。所幸李栋恶名远扬,舆论是非分明,游朴方保无事。

  万历二十一年(1593),游朴升任湖广布政司右参政,分守荆西道。时值饥荒,流民云集。游朴到任后,减租减税,力抑强豪,赈济灾民,救活数万百姓。时荆门州豪绅李天荣,结徒成党,心腹爪牙千余人,布满州郡,成地方一霸。李天荣还派人四处刺探他人隐私,敲诈勒索。甚至篡改租契,增加赋税,包揽诉讼,操纵生杀大权。就连地方吏员、殷实之家都要将部分收入交其花费,方保安枕无忧。州民苦不堪言,闻游朴清正廉明,纷纷前来投诉。游朴决心为民除害,命州郡司马潘一复审查此案。潘一复经过勘察,将奸人逮捕治罪。李天荣得知大怒,派人散布流言,中伤潘一复。谏官受其欺蒙,弹劾潘一复,致其被罢官。游朴闻知潘一复无辜受罪,对天长叹,悲愤交加,遂竭力为潘辩明冤屈,也遭到李天荣等的谗毁,使其难以安位。游朴愤而辞官归隐,当地民众挽留不得,相送泣别。荆门士绅余贤等立《游公大政记》碑,礼部李维桢立《去思碑》,记述游朴德政。

  致仕返乡 办学修志

  游朴回乡后,绝意仕途。他与弟游诏白首同居,兄弟情谊至深,共督子孙读书。晚年不遗余力振兴乡邑教育文化,修文庙、置学田,建立私塾,甚则亲自执教讲学,为学子启蒙解惑授业传道。万历二十三年(1595),应聘任《福宁州志》总裁,历三载苦寒酷暑终成大作。

  万历二十七年(1599)五月,游朴病逝,享年七十四岁,葬于柘荣城西曲瑶下。

  游朴不仅为官清正廉洁,且著述颇丰。其文学素养极高,诗文并茂,乐府诗尤为出色。李维桢在《大泌山房集》中评道:“游朴……积三十年之功为古乐府,不规法其调、袭其意,而调与意、时与古相得。国事民情,有所感慨,形诸咏叹。率自创体裁,不复仿效。悲壮激烈,浑朴真致。”游朴著有《藏山集》、《岭南稿》、《石仓诗选》、《武经七书解》、《游太初乐府》等,但大多散佚。后人将其遗存文字整理编成《游参知文集》两卷存世。

  为纪念这位贤臣,后人在其墓区东侧建有仿木石构“承天恩亭”,亭内立“游公大政记”石碑一通。在其故乡黄柏建有“游朴德政坊”。